入遗是保护的起点,而非扣响开发发令枪

2017年07月11日 07: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晓雨

  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分别于7日和8日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由此达到52项。(7月9日新华社)

  自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盛名享誉海内外的苏州园林……陆续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和鼓浪屿成功申遗之后,中国以52处世界遗产成为世界第一,这将显著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不过,正如国家文物局长所说:“连续10多年申遗成功,固然可喜可贺,而清醒、理性,反思、审慎,则是当下应有的态度”。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起点,而不是商业开发的起点。在申遗成功之后,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何提升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水平,如何平衡我国世界遗产“质”与“量”的关系,更值得思考。

  当前,很多城市都存在“申遗热”,在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之外,还有很多城市正在“排队”申遗。一方面,这反映出中国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越来越重视,城市管理者越来越希望通过国际组织对当地建筑、自然风光、人文传统等进行认证,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找到新的标签。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积极参与申遗工作,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其实质是想复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一种怪象:在申遗成功之前,城市管理者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为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做全面、充足的准备,也展现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坚定决心;然而,申请成功、获得认同之后,他们很快就将保护抛之脑后,最关注的仅是如何开发这些自然或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导致景区超负荷运载,违背世界遗产设立的初衷。

  世界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并不矛盾,合理、适度地开发,能够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些地方将商业开发等同于遗产保护,陷入了“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的误区,已经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过度的商业化,不仅让人们无法愉悦地感受到自然和文化遗产之美,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在世界遗产数量领先其他国家,荣登世界第一之后,中国更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我们乐见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更希望我们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佼佼者。毕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文化大国,中国应该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为其他国家作出表率。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