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

2017年06月19日 15:48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刘红静

  [作者简介] 刘红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工会专职副主席。

  [摘 要]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把握关键环节:精准判断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精准聚焦脱贫目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明确精准扶贫责任、找准精准扶贫路径、确保精准脱贫实效。

  [关键词]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贫困人口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精准判断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在“十三五”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一是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贫困程度依然较深。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7017万,数量位居全球第三。其中,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省区贫困人口都超过了500万;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目前,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些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生态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扶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有些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有的贫困者非残即病,缺乏内生发展的能力。

  二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依然较弱。2014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两低”情况,自我发展能力弱。建档立卡贫困村70.8%没有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

  三是扶贫开发机制亟待改革创新。“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存在各级职责不够清晰、边界不够明确、执行不够有力等问题。贫困地区政绩考核偏重于地区生产总值,针对贫困户的政策措施总体上缺乏精准性、连续性、全面性,贫困村缺乏人才、信息和技术,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果效率及监管力度有待提高。各项扶贫政策之间的互补、协调与配套所产生的扶贫合力还不够彰显。

  四是脱贫攻坚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还存在扶贫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突出矛盾。有的地方特别是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还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现有政策部分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行业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破解这些难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还有待加强。

  精准聚焦脱贫目标。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实行靶向治疗、对症下药。目前,全国现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实现这些地区和人群的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靶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两个确保”,这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

  2017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距离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不到五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时不我待。当前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挑战。脱贫攻坚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上来,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搞清贫困程度,找准致贫原因,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只有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情况、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等,方可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扶贫,直至精准脱贫。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扶贫工作要精准到村到户,详细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这是扶贫攻坚战的“第一战役”。建档立卡,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举措,透明公开,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贫困,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过程公开、结果公平,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要找准致贫原因,是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还是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还是因上学致贫,还是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还是因孤寡老人或因残疾失去劳动能力致贫,等等,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扶贫工作才能更好地因乡因族制宜,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明确精准扶贫责任。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要完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要明确党政一把手的政治责任。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贫困人口规模500万以上或贫困率15%以上的9个省区,真正把扶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要明确贫困县的主体责任。贫困县是扶贫攻坚的前线指挥部。要落实中央关于改进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意见,完善贫困县约束机制,使贫困县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上。三要明确中央部门的行业责任。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完成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四要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工作。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 “单打独斗”进一步向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转变,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找准精准扶贫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路子对头,事半功倍。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一要扶贫措施精准。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分类确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二要项目安排精准,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发展生产和解决就业脱贫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和妥善安置脱贫一批,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和智力扶贫脱贫一批,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兜底一批。三要资金使用精准。要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不搞大水漫灌,不能大而化之、撒胡椒面。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把扶贫资金安排与减贫成效挂钩,加大按扶贫成效分配资金的比重。指导县级建立扶贫项目数据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资金监管。四要因村派人精准。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选派使用机制上下功夫。第一书记的人选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中选派,任职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确保精准脱贫实效。精准扶贫,最终目的在于精准脱贫。要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对贫困县而言,一要设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协同的时间表,早建机制、早做规划,鼓励早脱贫,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导向,实现有序退出;二要在政策上为其留出一定的缓冲期,“摘帽不摘政策”,进一步培育和巩固自我发展能力;三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标准验收,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增强脱贫工作绩效的可信度。对贫困户而言,要实行逐户销号,脱贫到人。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了就销号,返贫户重新建档,做到有进有出,客观真实,群众认可。脱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宣布出来的,要防止“被脱贫”。同样,对已经脱贫销号的家庭,也要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政策上有一定缓冲,做到不稳定脱贫就不彻底脱钩。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