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赛接地气 才能涨人气

2017年06月14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史 哲

  “全运会历史上第一个马拉松群众组冠军,最后50米加速!”2小时32分45秒,运艳桥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全程马拉松群众组的冠军,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第一个拿到金牌的业余选手。

  以前是观众,只能欣赏专业运动员比赛,普通百姓感觉自己距离全运会还挺远。“但今年不一样了,我是参赛者!”运艳桥说。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不少越野跑、马拉松赛中夺冠,早就想和专业运动员过过招儿。听到全运会马拉松项目增设群众组比赛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这枚金牌,既是对运艳桥个人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全运会寻求突破创新的成果。

  4年一次的全运会一直把为国家奥运战略选拔人才、锻炼新人当作重要目标,被视为专业运动员的一场“考试”。赛事规模大,项目全,但相较于国际赛事,竞技水平并不高。而且随着国际高水平赛事观赏机会的增多,人们的观赛水平不断提高,全运会想要获得更多关注,越来越难。今年的全运会首次增设了19个群众比赛项目,包括轮滑、羽毛球、乒乓球等126个小项。其中,4月开赛的马拉松是本届全运会的揭幕战,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共有4000多名业余跑者参加。

  增设群众比赛项目,打开了普通人参与全运会的大门,像乒乓球等项目的预赛就备受关注。前些天落幕的南北赛区乒乓球预赛共进行了3个阶段500多场比赛,北部赛区从第二阶段开始,对比赛进行了网络同步直播,有上万人在线观看。而像柔力球、气排球等比较冷门的项目,在参赛选手的带动下也收获了不少新粉丝。

  从观赛到参赛,从配角到主角,从“我看全运会”到“我要上全运会”,很多像运艳桥一样的参赛者,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国家级比赛感到骄傲。这种办赛模式,让人们既看得爽又玩得嗨,也让全运会多了一种功能——成为普通百姓既可以欣赏专业选手比赛,也可以参加群众组比赛、展示自我的平台。

  “变身”后的全运会接了地气,涨了人气,同时也有利于非奥项目的推广和赛事的持续发展,为其他大型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