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

2017年06月13日 07:59   来源:文汇报   吴晓球

  核心观点

  有人说,要把金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实际上,金融风险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有金融那一天起,风险就已存在。金融的背后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习总书记强调,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金融风险呢?

  不能让风险变成危机

  现在,金融生活中或者金融理论研究中有很多新术语,我们似乎进入到一个概念不断创造的时代,似乎天天有新概念、天天在学习新概念、天天在阐释新概念。我对这种概念“不断创造”的现象深表忧虑。实际上,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概念是比较稳定的,不可随意更换、创新。有人说,要把金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实际上,金融风险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有金融那一天起,风险就已存在。金融的背后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所有的规则和行为包括监管准则、现场监管等都是试图防止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我们的底线和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说把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控制住。金融的杠杆功能是去不了的,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也没有效率。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适度“降”杠杆,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

  监管要把握金融发展趋势

  我经常在想有些词的核心含义,比如说“监管”。监管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监管显然是防范金融风险蔓延的重要屏障。但是,监管首先是要观察事物的发展趋势,观测到风险点,要判断这个风险点有多严重,不是说一定就要把这个风险点挑破,制造风险。我们要科学、完整、系统地把握金融风险,并且这种把握一定是站在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角度,而不是站在保护落后的金融状态的角度。要理解,金融是有生命力的;要理解,金融是和科技密切相关的一种业态。也就是说,现代金融的生命力在于科技的应用,没有科技这个心脏就没有现代金融。科技植入金融体系后,金融的业态和风险都会发生变异。这需要认真研究和仔细观察。要对这种变异的风险和传统的风险进行科学比较。如果把这个变异的风险看成是金融危机的来源,那就出了问题。

  因此,站在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角度,站在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今天金融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看得清楚。

  现代金融不是融资金融

  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没有这个功能,资本市场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资本市场的规则重心是推动并购重组。我们当然反对虚假并购重组,反对操纵市场基础上的并购重组,反对内幕交易,但我们必须推动合理有序、透明的并购重组。中国要建立现代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发展,并购就很难,也就难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不是融资金融。传统金融主要是融资金融。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要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要完成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就必须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样,资产才能流动,风险才能配置,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所以,资本市场的很多政策都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说,资本市场要发展,就一定要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进入。机构投资者有些是财务投资者,有些是财富管理者,有些是并购者。又比如,同业存款大幅增加,这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发展到现在的一种必然现象。大银行有国家信用做担保,负债廉价而充足,又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于是这些大银行充裕的资金就成为中小银行同业存款的主要来源。同业存款的大幅增加,反映出中国金融不充分竞争。

  要科学完整地理解风险

  金融人才有个意识至关重要,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就是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金融人才与生俱来的禀赋,没有风险意识的金融家迟早会踏上不归路。所以,金融人才DNA中的风险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永远不能铤而走险,永远不能有一赌赢天下的冒险之举。风险意识除了技术层面的风险管控、对冲外,也包括遵守法律。

  风险意识如果理解不当也会导致金融裹足不前。有些人机械地理解风险意识,以致于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就像出门有可能会被车撞到,因此选择宅在家里,这就走向极端了。这样的风险意识是僵化的。显而易见,我们还是要出门,而且要开车出门。从概率上看,开车出门肯定比在家被车撞到的概率要大,但是效率大大超过潜在风险。因此,不能把风险意识作僵化理解,那样的话,金融就没有效率,更谈不上进步。要科学、完整地理解风险,要在推动金融变革和科技进步基础上、在提高金融效率基础上、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基础上来控制风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