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尊重群员“反对微信拉票”的权利?(图)

2017年06月09日 11:24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同学一直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女儿表演节目的拉票信息,让四川成都男子郭成文愤而反对,不料竟被同学投票移出了班级微信群。但当同学们邀请其再次进群,郭成文却选择了拒绝:高中毕业后十多年未见面,许多同学早没了当年的感情,何况,“只是为了微信投票的同学群,不进也罢。” (6月7日《成都商报》)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联结纽带,微信群为同学之间提供了社会互动的平台。尽管同学们天各一方,却能够在微信群实现“现代相遇”。然而,在一个盛行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时代里,微信群也会上演“变形记”;那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情感纽带,被层出不穷的利益变现一次又一次地损耗与伤害。

  作为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工作场域的“第三空间”,班级群原本建构了一种非功利的社会关系。可是,同学这一人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在一个讲究利益变现的时代里,情感关系利益化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被嵌入形形色色社会网络的我们,面对五花八门的拉票已经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评选活动理应以实力、业绩、角色扮演为依据,却异化为“拉票定输赢”,让一些参赛选手及其家人身不由己却又欲罢不能地参与到“拉票大战”之中。为了帮助孩子赢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一些家长为了拉票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请同学帮忙投票无可厚非。只不过,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每一个人都要融入“异质思维”,尊重别人“反对拉票”的权利。那种动辄对同学使用“道德捆绑”并粗暴、生硬地将不合作、不讲情面的同学移除微信班级群的做法,显然损伤了同学之间的信任存量与情感认同。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微信拉票活动,家长们也要学会进行清醒的自我调试。微信拉票一旦如愿以偿,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激励,也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脸面”;这样的成功幻觉,说到底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当微信拉票沦为一种“拼爹”游戏,孩子的脱颖而出,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实力,而是家长的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本。

  社会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争上游”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只要能够帮助到孩子们,焦虑的家长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愿意接受孩子就是普通人的“中国式家长”,千方百计地证明孩子的优秀。当这些家长将微信投票看得如此重要的时候,不愿意被“道德捆绑”的高中同学,对她们而言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反对拉票被退群”既折射出一些人价值认同的走偏,也见证了工具理性对情感关系的异化。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