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权力不能变成“脱缰野马”

2017年06月06日 08: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谢仕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地市“一把手”倒在反腐利剑之下。据人民网报道,在2016年,至少又有17名地市市委书记或市长被查,其中有6人已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而在过去的一年,书记市长双双落马这一非常态现象也继续在一些城市发生。这既证明了执纪监督敢碰硬、动真格,也凸显出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紧迫性。如何才能对“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如何监督“一把手”,这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而从最近几年的反腐成果来看,“一把手”带病在岗的状况仍不在少数。所谓“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必须承认的是,不少“一把手”并没有被置于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框架之内。若要为此破题,无疑还是要诉诸于权力行使的程序化、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只有打破“一言堂”的不良风气,才能彻底杜绝“一把手”以一己意志为所欲为的可能性。而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透明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这一方面意味着严格遵守职责分工,严查越界干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建立明确的负责制和结果倒查机制,藉此让胡乱作为者付出应有代价。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我去监督李达康(市委书记),谁来监督沙瑞金(省委书记)?”这一问题,不仅是电视剧里人物的困惑,也是现实生活里的真实写照。由于“一把手”权力高度集中,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往往习惯于乾纲独断,听不进不同意见,也难以接受外部监督。久而久之,就会令监督机制处于失灵状态,放纵“一把手”违法违纪。监督“一把手”要先打破特权思想,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的具体职能范围,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内部监督。同时,应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党内党外共同监督“一把手”,时刻盯着“一把手”的言行举止,令其不敢有逾越权力的想法。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一把手”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膨胀、监督乏力。当权力得不到有效分解与制约,“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就有了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空间。当“一把手”上演“变形记”,不仅会让自己在欲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也会损害公共利益。对“一把手”实行有效监督,既要形成权力规范、明晰、透明的运行机制,也要整合监管力量,塑造监管合力。只有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将权力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一把手”才不会陷入角色失范的危境。

  (整理:谢仕亮)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