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舆论毁了误机打人女博士的人生

2017年06月05日 07:28   来源:红网   孙婷婷

  6月1日,武汉一名在读女博士因为误机大闹机场,掌掴机场女工作人员,被机场警方行政拘留十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媒体用了“名牌大学”“名校女博士”这样的字眼作报道,“高分低能”成为网友指责其行为用得最多的词语。随后,女博士欲搭乘飞机的管理方法航表示,女乘客将被列入法航黑名单,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女乘客禁飞,这还没完,被打女职工所在的机场地服亦在向民航局申请,将其列入中国民航黑名单旅客,这意味着一旦申请批准,女博士在国内很可能将不能乘坐民航航班出行。

  女博士打人事件中,舆论呈一边倒态势,基本上都是批评其素质与学历不成对比,我并非想为其辩驳,事实明摆着,她没有按时登机,违反契约精神,无礼纠缠在先,无故打人在后,无论从情理还是法理上,她都是毫无疑义的过错方。与被打机场值机人员小段遭遇顾客打骂绝不还手,所体现出的超强职业约束能力相比,女博士的做法确实没有体现出一名高知分子应有的道德水准和素质水平。所以,网友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如果事件止于女博士因为打人被行政拘留十日,说这样的处罚她罪有应得,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她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成年人,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但是法航与中国民航接踵而来可能禁飞的惩罚以及网上持续发酵的批判舆论不禁令我担心,这样的惩罚是否过度。看起来,做出这样的处罚决定似乎都是有理的。对于法航来说,提前“封杀”这样一个行为素质低下的乘客有利于降低公司运营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对于机场地服而言,女员工受了委屈,出于维护员工权益的目的,申请对其禁飞似乎也无不可。对于网友来说,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仗着自己某种优势社会地位欺辱一位机场服务人员,倚强凌弱,在公平正义的网友眼里怎么能够容忍?法律之外,航空公司出于自身管理运营对她做出了“裁决”,普通网友出于义愤对她做出“宣判”,或许,后面女博士就读的学校、工作单位、周围的朋友都将对她做出道德判断、舆论惩罚乃至实际处罚。这些,恐怕是她在情急之中出手打人时来不及考虑的。

  女博士固然有错,在与机场女服务员的对峙中,她处于强势地位,可是在一波又一波不受控制、扑面而来的社会惩罚与制裁中,她毫无疑问是被动无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不是说她应该被原谅,无原则原谅他人的那是圣母,我是说,她应该被救赎,舆论批评应该成为工具,而不是目的,舆论对人的救赎应该体现在帮助认清错误,促进反思上,而不是道德感、正义感的宣泄上。正如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是救赎,是为了帮助触犯法律的人改正错误,洗心革面,以后更好融入社会,舆论批判的目的也不是惩罚,而是救赎,是为了警醒犯错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挑战集体道德底线,是社会舆论所不容的。

  事情一旦发生就会起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牌骨,女博士挑战了法律、挑战了公序良俗,就自然会接受来自法律、来自社会接二连三的惩罚回应,这本无可辩驳。但是,作为网友,我们也应该想到,即使一时激愤的语言也可能产生联动的“蝴蝶效应”,特别是网络舆论还具有不可控的特性,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就为这即将被压垮的“犯错者”的心灵添加了“最后一根稻草”。

  我经常反思,我们的法律以及社会舆论是否缺乏一种宽容、仁慈的精神。对于犯了错的人,我们总是有喷薄而出的正义感,恨不得倾尽所有激愤,一股脑发泄到犯错者身上,最好用唾弃的口水将他们淹没,让他们永远翻不起身,抬不起头,如果可能,额头上再烙上一个大大的错字,走到哪里也不能忘了曾经犯过的错。这种一错定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思维,使被曝光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经常走向不可控的地步,我们是骂得爽快后即抛之脑后,那些当事者却陷在无休无止的烦恼和困境中,而这些远远大于他们本来应该承受的惩罚。

  出手伤人,造成他人身心受害,扰乱机场秩序,行政处罚十日不为过;因为个人素质造成机场信用低下,被几大航空公司封杀,这也不为过;因为上述惩罚造成生活、工作、学习的困扰不便,这也不为过,毕竟都是咎由自取。可是,我们也不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她过于苛责指指点点,毕竟人谁无过,只要处罚起到教育目的就应该适可而止,如果这些处罚甚至切断了她的生活、发展后路,那么这就不是在教育、救赎,而是在毁人了。所以,让我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谅解,千万别让自己的一时愤慨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