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工资“拖后腿”不如改进统计方式

2017年06月02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释疑工资“拖后腿”不如改进统计方式,但改进统计方式不是目的。要打消人们工资“拖后腿”的焦虑,关键在于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做好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基础性保障工作。

  近期,各地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北京、重庆、河北、浙江、湖南、四川等多地公布了2016年平均工资。针对很多人觉得自己工资“拖后腿”的吐槽,多地统计局也进行了释疑。(6月1日中国新闻网)

  不出所料,平均工资数据一出,很多网友便质疑“自己又拖了后腿”。

  对此,北京市给出的解释是,平均工资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但对劳动者而言,工资的概念往往是税后工资、实发工资,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与个人感受存在差异。重庆市有关部门则称,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对个人而言,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会因所属单位的行业、地区、性质、企业效益及个人所在岗位的不同而感受不同。

  不用说,这些释疑都是实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难以消除人们的焦虑。常识是,社会财富如同一个面包,如果一个人吃了大半个、一群人分得小半个,然后来谈“平均”,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平均数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如果单以平均工资作为参考,不仅许多人被“拖后腿”,而且遮蔽了当下中国劳动收入的真相。有人说,很多事情就怕“平均”二字,一平均,有问题和没问题就可能反转了。这话也许有夸大的成分,却也值得重视。

  因此,释疑工资“拖后腿”不如改进统计方式。在公布平均工资数据的同时,应进一步细分,公布工资的中位数、低位数、高位数,这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却能更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大家也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然,改进统计方式不是目的。要打消人们工资“拖后腿”的焦虑,让“平均工资”切实落地为民生福祉,关键在于根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中、提低、限高”的要求,大力提高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水平,加大劳动法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普通职工的权益。此外,还应做好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基础性保障工作。(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社会保障改革不应偏离共济性

     该拿“性别工资差距扩大”怎么办?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