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呼吁中纪委叫停新股”的“谬论”(图)

2017年05月26日 11:00   来源:东方网   盘和林

  5月23日,创业板指在这一天报收1758.23点,下跌了1.67%。尽管指数并未创出近期新低,但是很多个股的股价已经创出了新低。据记者统计,有1404只股票的价格比2016年1月27日大盘创下2638点近期低点时还低,在3238只股票中占到了四成以上。其中,中小创股票跌幅更大,有449只创业板股票的股价比2638点时还低,在640只创业板股票中占到了七成。

  与此同时,一篇《经济学家韩志国建议中纪委叫停新股发行,并调查证监会在新股发行中的以权谋私行为》的文章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新媒体上被纷纷转发。文章认为,以每周10只的速度狂发新股,给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为未来留下重大隐患,但证监会置市场的强烈质疑于不顾,并且接连祭出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奇葩监管举措,使得市场无所适从。

  股票下跌就由“中纪委介入叫停新股发行”,显然是一个不值一驳的“谬论”,股市下跌就“调查以权谋私”更是一种“莫须有”罪责,中纪委虽然在深入开展金融反腐风暴,但必然不会直接去干预“新股发行”。作为经济学家的韩志国,本应该推崇市场经济由市场化监管解决,但现在却企图呼吁中纪委来干预,更显荒诞不经。

  透过问题看本质,我们更要读懂“呼吁中纪委叫停新股”的“谬论”背后的合理诉求,某些监管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市场无所适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不久,新华社甚至发文呼吁,“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先后也出来表态:“切实防止处置风险的风险”,安抚市场对监管政策所造成的“误解”。

  金融去杠杆、挤泡沫,规范金融市场于金融安全、金融风险防控有利,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各界的共识。在过去的“金融大繁荣”时期,高杠杆、各种金融市场乱象极具了较高的风险,如果不提前对金融风险进行适度释放,对潜在的风险视若罔闻,迟早都会局部暴露较大金融风险甚至是导致系统性风险。因而,无论是证监会近期对资管通道业务“痛下杀手”,还是银监会对理财等委外业务进行“密集整治”,或是保监会对险资脱离实际、盲目“举牌”并购等保险市场乱象“重拳出击”,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对金融市场进行“强监管”,也是市场的共识。应该说,金融监管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来的“太晚了一些”,毕竟积累了这么繁杂的金融风险点。但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监管不能造成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监管的节奏和处置的方式应该顾及市场的担忧。

  “一行三会”在作答“防控金融风险”这一大课题时,颇有“竞争式监管”的味道,一行三会几乎同时发力监管,在很短时间里看谁的监管力度大,下药猛,“新账旧账一起算”,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金融乱象”“金融风险点”一一整治好。韩志国在文章中称“一年多来,共发行新股并上市445家(这个全世界真没有!)”,监管部门的发新股速度令市场短时间内承压过大,也确有值得商榷之处。

  欲速则不达,金融去杠杆等监管政策几乎都提到了“服务实体经济”,但或事与愿违。根据民生策略估算,截止5月23日,跌破股票质押警戒线的市值规模接近3000亿(只包含2016年以来的股权质押,假设折价率四折,警戒线150%)。今日跌破警戒线个股平均跌幅5%,在警戒线价格附近的个股出现大批跌停。仍在警戒线以上,但是距离警戒线不到1块钱的市值规模高达3500亿左右。

  监管部门认为这是市场过度反应,毕竟从每个监管政策来看并无不妥。以银监会为例,正如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所说的,“这些制度、规定、要求过去都有,散落在不同的办法、文件里,这次是系统地归类、系统地重申。”

  这是源于金融领域“合成谬误”与“动物精神”。因为金融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放大性、内在脆弱性,加上信息不对称,“市场信心”(即“动物精神”之一)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例如发生股灾、银行挤兑风波往往就是“信心不足”进而放大、传染所致。金融监管也是如此,本来就单个政策而言都是对的,但经过“合成”并放大、传染,加总之后就有可能引发不小的宏观波动,并有可能导致“处置风险的风险”。

  “呼吁中纪委叫停新股”的“谬论”也是一种市场诉求,监管者仍需对这种“谬论”加以正视,比如对既往的风险缓慢释放,风险释放的方式,尤其是从宏观审慎监管的思维出发,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统筹协调监管的时间强度和跨度。毕竟,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于实体经济乃至宏观经济运行都是一个不小的风险,也就是新华社提醒的“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