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不等于任性办学

2017年05月09日 07:25   来源:长江日报   肖畅

  近日,一些地方的民办小学招生场面引人关注。南京大多数民办小学选择5月6日这天集中面谈,现场之火爆堪比高考。上海两所民办小学直接让家长做起“问卷调查”,甚至调查爷爷奶奶职务、毕业院校。

  民办小学招生测试越来越离谱,这是近年常有的反映。测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受教育潜质,本质上是对一个人的摸底,进行全面了解,但现在很多测试或是刻意求难,或者考查起学生家庭背景,已经偏离了航道。

  刻意求难,看似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其实是变相淘汰。报名人数直线上升,民办小学不愁招生,转而对学生挑三拣四,非常强势。从学校自身发展看,招生有规模限制,必须有选择地录取,但目前的许多招生已成恶性竞争。学校考虑长远发展,生源上打好基础,可以理解,但不能这么急功近利。

  学校查起了“三代”,“综合素质”变成了家庭背景。上海两所民办小学对家长做“问卷调查”,事后辩称“让家长在等候中娱乐一下”,毫无说服力,上海市教委近日也给予了通报批评。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一些民办学校注重学生出身,看重家长的人脉、社会资源,招生变成撬动资源的杠杆,目的并不单纯。而当招生变成了身份竞争,比“金钱赛”更破坏教育公平。

  民办小学水涨船高有特殊背景。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令禁止义务教育有营利性质,随着营利资本从义务教育阶段逐步清退,民办中小学也告别了教育产业化。这种禁止,旗帜鲜明表达了义务教育是公益性质,社会资本办中小学,是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其宗旨与公立办学一样,同样是教书育人。这种条件下,使得民办中小学只能一门心思谋教育,但不排除确实有一些学校以教育面孔出现,为其他的营利项目搭台唱戏。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资源紧张,这种招生境况在所难免。实际上,此前修法清退营利资本,在立法层面有过反复斟酌权衡。最终痛下决心清退,是因为教育很容易受到不同利益因素的侵蚀,即使有量的牺牲也要维护教育本质,确保“有教无类”的基本要求。招生沦为各种附加条件的竞争,是部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恣意玩起了自选动作,不仅偏离了修法的初衷,更可能搅动民办教育的大局,使规定规则变成办学单位的工作“参考”。

  必须强调,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任由承办者自由发展。招生如今变成了恶性竞争,民办小学拥有了不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归结来看,问题走到这一步,往往要从监管上找原因,前述情况需要引起相关地方教育部门的重视。一方面制定明确的规则款项,划定学校从招生方式到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范围和边界,另一方面对于犯规越矩的学校给予严肃处理,必要时候甚至取消其办学资质。

  民办教育,身份上并不矮人一等,维护教育公平也不该落为人后,和公办教育其实有同等要求。招生不是讲买方或者卖方市场,首先还是多考虑学生自身,从教书育人的规律出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