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套路多,躲哪儿能逃脱

2017年05月03日 07:50   来源:工人日报   邓海建

  在车站、商圈等标志性建筑和地区,骗子越招摇,公众对法治的信仰、游人对城市的印象、市民对管理者的信赖,就会越打折扣。

  据5月1日《新京报》报道,该报有关“三里屯街拍套路,用明星梦套你钱财”的报道刊发后,有多名当事人联系记者称,自己亦有相同受骗经历。记者再次前往位于百子湾的该公司探访,发现公司仍在正常营业。而据一名兼职摄影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北京,像该公司这样借招募艺人套钱的不止一家。

  就在前几天,一篇“北京西站骗局众生相”的网文刷爆网络,一次在车站被“志愿者”骗去500多元的经历,引来成千上万人关注,也引来新华社“三问”:诈骗如何得手?为何成顽疾?“治理难”如何破解?

  三里屯与北京西站,这两类骗局看起来迥然有别,实质却殊途同归。前者营造的是一场欲念之梦:只要肯花钱,素人变明星。后者依附的是一次心急之旅:扮演“志愿者”,打消你顾虑。而实质上都是利用城市生活中基本的信任与信用关系——将善良套现,拿淳朴开刀。

  在骗子的世界,不要指望所谓“盗亦有道”,他们信奉与践行的永远是“弱肉强食”的丛林逻辑。比如在“西站志愿者”骗局里,售票处一名安检员表示,活跃在西站的骗子上百人,购票诈骗只是手段之一,仅南广场售票处每天就会接到20余起旅客被骗的案子。在这些数字背后,那些揣着微薄路费准备来城市造梦的年轻人,很可能眨眼之间就被骗子葬送了他们的“诗与远方”。

  面对上当受骗的公民,应该反思两点:第一,有些骗局可谓“亘古存在”,既根深蒂固,又“声名远播”,为什么久治不愈?第二,这些连年累月的骗局,尽管涉嫌欺诈的数额不大,但对于城市形象和社会信用的伤害可谓“伤筋动骨”,然而,在维权中,受害者却可能遭遇各种“天花板”。比如此前,6名“街拍套路”事件当事人前往朝阳区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报案——“民警说对方犯罪手段挺高明的,仅从合同上看不出什么破绽。让去派出所报案,看人数多的话再考虑能不能立案……”这在程序上可能没什么问题,却暴露出法律救济对此类骗局的无力和无奈。一旦骗子深谙这种“维权难”,岂非要更加有恃无恐?

  “城市套路深”,不止坑民生。尤其是在车站、商圈等标志性建筑和地区,骗子越招摇,公众对法治的信仰、游人对城市的印象、市民对管理者的信赖,就会越打折扣。根治这些臭名昭著的套路,还要等多久?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