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证便民”绝非一减了之

2017年04月28日 10:14   来源:东方网   韩玉印

  “不合法、不合理的一律取消。不能取消的,该合并的就合并。”“目前各地清理工作进度不同,现阶段还不能搞‘一刀切’,让群众无法办事。”“如果还有要求开具‘不该开’证明的,群众可随时举报投诉,公开曝光。”根据最新规定,自5月1日起,成都市将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这一被称为“最大力度”的“减证便民”行动,让群众少跑腿,给基层组织减了负,倒逼政府部门工作由“避责思维”向“负责思维”转变。(4月25日四川日报)

  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葩证明”,不仅奇葩的令人啼笑皆非,让出具证明的单位感到很无辜,让百姓感到很无奈,更导致了“办证难”、“难办证”。如“我妈是我吗”、“证明我是我”、“树枯死证明”、“意外摔伤证明”、“确定没看见证明”、“担保人品证明”、“夫妻长期分居证明”等。全国人大代表易凤娇调研表明,仅社区需要开具证明的事项就有110多项,“人在证途”不仅生动再现了国人“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的忙碌景象,“开各类证明占工作量约一半”,也占用了职能部门大量为民服务的时间。

  “奇葩证明”看似“庸人之绕”,实则“避责思维”作祟,同时也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的体现。

  “避责思维”看上去是在一丝不苟“认真做事”,实则患了“程序正义”症,他们一旦认真起来,不怕群众磨破嘴,跑断腿,依然稳如泰山。此举除了“明哲保身”,绕来绕去,最主要的是体现自身的“价值”,让你知道“婆婆也是娘”,表现出来的实际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在群众经受了“办证难”、“办证苦”之后,即使是木头人也会设法走捷径抄近道,自然就给“跑关系”、“托门子”留足了空间,从而滋生腐败。

  “奇葩证明”无论是一些部门为了规避责任或图省事儿,最后把责任推给了群众和基层,一级压一级,还是“庸者自绕”互相扯皮,都说明一些人还没有从思想上转变工作作风,都是“负责思维”严重缺失的表现。

  这次成都一次性取消298项“证明”,“不合法、不合理的一律取消。不能取消的,该合并的就合并。”并公布举报热线电话、微博和微信,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对工作执行不力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实行严肃问责,不仅是百姓的殷切期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充分表现了政府服务为民的决心和诚意。

  然而“减证便民”并非一减就成,是倒逼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模式,是一次从“避责思维”到“负责思维”的华丽转身。“减证”不减责任,减掉的只是繁枝缛节,减掉的只是无需证明的证明,最终目的是“便民”;“减证”并不意味着什么事都能办都给办,减掉的只是“你妈是你妈”“我还活着”等让人哭笑不得,不合法、不合理的各类“奇葩”证明,并不意味着“死人”也可以继续领养老金,减证不等于放弃责任,应该严格把关的还需要严格把关,是由“群众不便”变成“部门不便”,由“坐堂办证”变成“出门办证”,核实工作必不可少,“负责思维”必须贯穿工作始终。

  “减证便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模式,完成从“避责思维”到“负责思维”的华丽转身,“减证便民”同样需要“减证放权”,虽然有了明文规定,上级部门不能再“任性”,跟群众解释也有法可依了。但“官本位”思想不破除,不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尽管办事群众不跑腿了,办事人员不可能不“请示”,因此,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建立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并打通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一键”联网查询身份、产权、亲属关系等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如若不然,代替群众跑腿的办事人员动辄需要“出门办证”,不仅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反过来也会让老百姓心里过意不去。因此,在落实“减证便民”的过程中,无论哪一级政府部门都必须“负责思维”贯穿始终,只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才能真正少跑腿;只有心里时刻想着百姓,不忘初心,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就会让好事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