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是力量也是镜子

2017年04月28日 08:46   来源:长沙晚报   文峰

  这两天,一个叫范雨素的北京家政女工站在了舆论场的中央。日前,她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自传”。在这篇7000字左右的文章里,44岁的范雨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家三代人坎坷的生活经历,但又深深透露出坚强、自爱、奋斗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格。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这篇文章就引来了10万+的点击,并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流传。

  为什么范雨素会火?这可能是很多人想问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她的文章写得好,她是社会底层群体作家的代表之一。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过于拔高,范雨素不代表谁,只是因为情感抒发和爱好写作,她写了真实的自己。我觉得,她成为网红是因为她的文笔真实,有牵动人心的力量。这种牵动人心的力量,与其身份、情感、正能量相关。

  先谈“身份”,范雨素是家政女工,她的写作能力与这个身份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打破了某种刻板印象。所以,人们当然会对她好奇围观。当年,大凉山彝族女孩写了一篇题为《泪》的作文,就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悲伤作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再如,农民诗人余秀华的经历也曾引起过热议。

  再谈“情感”,范雨素的文章触动了人们的恻隐之心,人们同情她的遭遇。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她的文章虽然朴实,但是故事却带有几分辛酸。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和“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习惯了靠苦力谋生”无疑很煽情,能够戳中人们柔软的内心,尽管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对陌生人可能会冷漠。

  最后谈“正能量”,像范雨素这样的人,虽然生活得很艰辛,但却非常乐观坚韧。人都是需要正能量的,特别是为了改变命运,同样处在打拼奋斗期的人们,他们更需要正能量,容易被具体的榜样打动。范雨素为了生活到处奔波,但她说:“人不只是为了活着,活着一天一个红薯就够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这个认识方式,就教育了很多持“人在江湖就要把自己抛出去”观点的人。

  当然,范雨素事件也是一面镜子。这场围观也折射出一个问题:人们其实越来越缺乏近距离观察社会的生活体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发展,很多人把精力集中在提升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上,主动捕捉的情感视野越来越狭窄。不少人平时只顾玩手机,故而也就太容易一惊一乍,一旦网上出现像范雨素这样的人,他们都会感动得泪眼汪汪。其实,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像范雨素这样生活艰难却一直坚韧不拔者并不少有。这种情感认知就好比,没见过地瓜藤,有人会认为地瓜长在地上;没见过玉米秆,有人会认为玉米长在树上。离开自己所处的圈子,接近身边的人,感受他们的故事,情感才会更加丰富。

  而今,有人说希望范雨素别成为凤姐。这真是很搞笑的逻辑,让我更加明白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其实,范雨素为了逃避舆论关注,已经躲到了深山。故而,请别带着有色眼镜以正义的名义去打量别人的人生。还有一些口不离炒作的阴谋论者,他们似乎带的眼镜框更小,确实需要改变一下哗众取宠的出场造型。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