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说我是范雨素,为何还提余秀华

2017年04月28日 08:37   来源:红网   蒋梦雨

  范雨素火了,源于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自传体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一天之内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今年44岁,出身于湖北襄阳,初中学历的范雨素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写了关于农村、关于自己的故事,却意外收获了网友的赞叹和眼泪。不少网友将她和同样来自湖北的余秀华相提并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范雨素会是下一个余秀华吗?”“从余秀华到范雨素,她们更容易击中生活的痛点”,类似的评论蜂拥而至。

  明明成为火爆了朋友圈的文章就叫“我是范雨素”,为什么言论却不自觉地将范雨素和余秀华联系起来呢?这其中缘由必然不只是她们都来自湖北吧。

  回想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诗歌呈现出现象级的火爆,在被余秀华遣词造句的张力惊艳之余,网民们的关注点也更多集中在“脑瘫诗人”“农民作家”等标签上,让铺天盖地的赞美背后透露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和同情。如果这样说太刻薄,不如回想我们看过的选秀节目。如果选手罹患疾病或者身体残疾,评委潜意识中难免把他们身体上的弱势变成舞台上的优势,在理性的评判标准之外,还有感性的、道德的标准让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对观众来说,这些人的存在,会刺激正常人的生存欲望,让观众们感恩现在的生活,对他们的夸奖之余也包含着对自己同情心的认可。

  换句话说,将范雨素和余秀华捆绑评价,恰恰说明范雨素的故事贴着特定的市场标签。这个44岁的京漂保姆,不再只是一个记录自己故事的人,更是媒体包装下的某个符号,代表“底层作家”,代表“乡土文学”。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中,朴实无华的文字反而成为一股“清流”,这种稀有难免变成对余秀华“脑瘫身份”和范雨素的“农民身份”过度消费。《我是范雨素》也像曾经赚足了眼泪的“罗一笑事件”,网民们渴望着类似的“非同寻常”来释放自己的感动,在“转发”中完成自己道德正确的身份标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范雨素的文章,平地惊雷的一句“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其实改写自席慕蓉的《青春》:“命运将曾经装订得极为拙劣”,故事虽然富有灵气,但就像专业的作家评价说:“其实写的一般,只是城里人太缺农家乐。”

  在此我并不否认范雨素行文朴素,故事真实的闪光点,但也不认可网民们将范雨素和余秀华做比较,如果仅仅是因为底层、出身农村、女性这些标签,而用一个人去贴合另一个人,其实对两者都是不负责任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变成余秀华;也不赞同将她俩相提并论,强化其“底层作家”的身份,放大她们的出身背景和文学水平的反差,让文学鉴赏中还掺杂着身份标准。

  对于范雨素,笔者只希望大家不要过分谬赞,让出身的归出身,文学的归文学,她的出身背景让她在底层题材上具备先天优势,可并不能成为评价她文学水平的加分项,读者切莫高高在上,妄自因作者经历而赞扬了她的作品。要知道,写作本没有学历门槛,谁说农民出身就不能写自传?摘掉这个预设,再看范雨素,那么,她只是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而已,无需进行夸大式的褒扬,也就无需总把她和余秀华当作“乡土文学”的代名词进行“连带消费”了。毕竟,范雨素都说了《我是范雨素》,她不是余秀华第二。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