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逼医生制造论文

2017年04月25日 07:31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近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肿瘤生物学》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据报道,撤稿涉及524名中国医生,他们中有不少都在知名的三甲大医院工作。

  一次撤下百余篇造假论文,在正规学术期刊历史上罕见,作为主体的中国医生群体,连日来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一个以特殊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操守著称的行业,却集中爆发出大规模的学术不端丑闻,其冲击力之大可想而知。在震惊之余,也很有必要去探讨问题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

  如果只是个别造假案例,或许很容易将其归因于个人品行欠缺,但医学论文沦为造假的重灾区,却带有不容忽视的共性特征。一组来自医学行业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论文是中级以上医生职称晋升的硬要求,并且级别越高职称要求就越苛刻。接近四成的医生表示自己没有造假行为,但是迫于压力可能会有。与此同时,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对提高医术不重要。

  可以看到,这次被曝光出来的造假论文,可能只是真实情况的一个缩影。评高级职称,当上主任医师,意味着专业上的最高水平,也和待遇直接挂钩,可想而知,中国医生对论文的巨大需求依然旺盛。但大量忙于接诊和做手术的医生,实际上无暇写论文发论文。摆在中国医生面前的,是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和工作现实之间的矛盾。

  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成果形式,对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而言,是科学和必要的。但是,简单地将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力,推广到各种专业能力和水平的衡量中,甚至充当硬性指标,就是制度与现实的严重脱轨,当前很多行业内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像医学、教育、艺术、工程和其他一些非常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行业,其评价标准有着各自的行业特色,但往往在评职称上对论文有着单一刻板的要求,由此催生出许多怪象,长期以来饱受诟病。

  片面追求论文发表,一方面真正做事又不肯耍花样的人得不到承认,另一方面部分想方设法发论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凭着论文数量评上高级职称,这本身就反映出评价机制的缺陷。而由此产生的一连串灰色产业链,也为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推波助澜,让那些顶不住压力的人顺水推舟,花钱“办事”,用不当的方式应对不当的机制,助长整个行业的不正之风。

  专业评价机制事关行业的健康发展,以论文论英雄,尤其是眼睛朝外,一味盯着国际期刊,这样的思路明显已经不适应现实。要杜绝类似大规模论文造假的问题,需要有更加科学合理和多样的制度设计与探索,让那些真正勤于学习、精进业务的人得到有效的激励,树立起行业的标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