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不在“回本”

2017年04月14日 07:27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广州一名“海归”的经历:从高二开始,小吴便前往美国留学。说到8年的留学经历,已经选择回国的他长叹一口气:“在美国8年花了400万元,什么时候能挣到400万元?”

  很多人看来,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行为,那么关注的焦点就在于“投资-产出比”是否合意:能否至少“回本”,最好能有点“赚头”。也正因为此,当“400万”的数字以如此直白的方式呈现出来,自然难免让很多人默默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盘。

  对于个体而言,这样的“小九九”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并不值得指摘。但以此证明“出国留学”就是“赔本买卖”,也体现出部分人在对教育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

  事实上,教育并不能与“投资”完全划等号。换句话说,“回本”与否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要谈能否“回本”,本质上可以看做“教育经历”和“预期收入“之间的关联。从整体和概率上说,二者确实在现实中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这样的正相关关系,又很容易被简单理解为“出国留学=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收入水平”。

  但是,这样的关系链能否成立,在现实情况中却相当复杂。这涉及到就读院校的教育质量、自身的努力程度、所处的行业前景、甚至还涉及到难以捉摸的运气成分。其影响因素之多,根本无法一概而论。

  更深层次而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具备某些知识和技能的人。而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显然是一个比“能拿多少薪酬”更为复杂,事实上也更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也是区别“教育投资”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行为的关键所在。

  比如一个人乐于学习古筝、美术或是研读古文,但他并不以此为生,其间所习得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与从事的工作也毫不相干,但不能说这些学习对他是没有价值的。同样,海外留学经历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诸如眼界见闻上的增长,思想上的塑造,等等方面都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思维量化。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如今“海归”的含金量确实有下滑的趋势。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权衡和自我审视,对于有志于此者也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在这样的“算计”中,误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