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愿你》成“网红”,让人欢喜让人忧(图)

2017年03月31日 10:26   来源:南方网   丁慎毅

  因文笔流畅,韵律通达,近日,北京四中初二学生张咏言的随笔《愿你》在网络走红,咏言的语文老师王允点评此文称“说出了很多人中年想说的话”。王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咏言恬静阳光,热爱生活,喜欢美好的词句。也许是孩子文章中寄托的美好愿望,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才得以让小文火爆网络吧。(3月31日《新京报》)

  看完这篇完整的作文,笔者不太同意这位老师的观点,而更倾向一些网友的观点,这确实是一篇拼接的流水线鸡汤文。

  笔者不知别人是如何评价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好坏的,笔者的评价标准是时间的沉淀。如果看完这篇文章,第二天早晨起来头脑中还有印象,说明这篇文章有一定价值,如果一年后还有印象,说明这确实是好文章。遗憾的是,昨天读了这篇作文,很快就没有了任何印象,有印象的反而是网友的争吵声。笔者不认为这是一篇好作文。

  作文的走红,与高晓松的微博引起关注也有关系。高晓松在微博上说:“小弟写得很好啊。初中作文主要在于训练能指,包括语感、韵律、节奏、层次等等,这篇都表现的很好。至于所指,要等生活磨砺与悟性。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形成独立的所指,只会在一旁起哄架秧。还有些阴暗已久,畏惧阳光。”由此零星的争论呈爆发状态。如果高晓松拿去改一改谱谱曲,倒可能是一支流行歌曲。

  笔者不知道这位同学是不是专门有一本用于摘抄的日记本,平常看到好的词句都抄下来。这好像是我们几代人的一个传统,估计高晓松上学的时候也这么做吧。这很正常,说明平常多读书,注意积累,是好习惯,这是值得赞扬的,令人喜欢。作为一个初二的学生,如果先从“拿来主义”开始,再逐渐通过自己的思考,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必苛求。

  但是不苛求并不代表就要无节制地叫好。网上呈压倒态势的推崇,则令人担忧。

  从教育层面来说,对学生的培养,更在于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王老师说,写作的主题围绕“人生导航”,参照《见字如面》的形式,给熟悉的人或历史上的某些人物写一封信。那次活动中,咏言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就是这篇《愿你》。穿越式思维作文最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这篇作文中既看不到想象力,也看不到创新。是的,孩子没有生活磨砺与悟性,但不能缺乏想象力,而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呢?还是应试教育的问题。高考老师阅卷作文,一两分钟就要看一篇作文,你是不是抄袭,他不一定看出来,只要瞬间有一个好印象就可能得分不低。但是,你的观点有悖主流,他马上就看出来,那可能就是低分甚至不合格。所以学生作文多优美而少厚实,多花草而少思考,多现象而少想象,多模仿而少创新。这甚至无意中会培养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说钱理群教授痛说一些大学生被培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初次去异国的中国留学生的作文大都被判不及格的原因。

  从社会层面来说,对形式的过度推崇令人担忧。内容决定形式。作文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芜杂的,缺少一条主线,从散文的角度说,没有做到行散而神不散。这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射。只要卖相好看,就可能卖个好价钱;只要颜值高,就可能有个好机遇;只要有小鲜肉,就可能有高票房。只要无害,也就不奢求有多少营养。所谓不在天长地久,只要立即拥有。

  同时,对过度拼接的宽容令人担忧。这反射出工业制造时代的流水线思维定势。今天已经不再是来料加工的时代,而是走向智能制造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呼唤匠心,而不是只满足于拼接加工。

  我们曾背会了许多答案,但总是忘记了问题是什么;我们曾满怀信心的出发,却又迷失了到达的目标;我们小时候曾为得到过某些表扬而高兴,却在长大后为犯错误走弯路而痛悔小时候的无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给予创新更多的鼓励与包容,而不是给远离创新的形式过多的掌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