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反腐,文学不能缺席(图)

2017年03月30日 16:09   来源:东方网   沈栖

  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创作了《人民的名义》小说和同名话剧。近日,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再度引发舆论热议。

  十多年前,反腐题材剧曾有过一个峰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绝对权力》《生死抉择》《黑洞》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出现收视高潮。但在2004年,反腐题材剧因一度过度开发而导致数量泛滥、质量低劣的乱象,被监管部门严令进行整顿,遂黯然退出了荧屏黄金档。经过了十多年的沉寂,以《人民的名义》的播出为标志,反腐题材剧在2017年的春天又悄然回暖。

  以“人民的名义”为名,具有何种寓意?周梅森是这么诠释其“双重含义”的:“有的腐败官员在台上讲话时,满口‘人民’、‘人民’,其实私下里打着人民的旗号干坏事;惩腐肃贪才是真正代表人民,以人民的名义将贪官绳之以法。”可谓寓意深刻!

  周梅森的创作起步于历史小说,但赢得更大的社会影响的是其反腐题材的作品,如《人间正道》《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均描述了暴风骤雨般的反腐倡廉斗争,故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美誉。近日,周梅森接受《解放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了《人民的名义》创作立意和创作经过。他说:“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在现实中基本都是有原型的。我在作品中写到的许多贪腐行为,都是有真实事件参照的”,“(我)创作更多的素材来自中纪委网站。每次有官员落马,我都会持续追踪,详细了解他的成长背景、从政履历和贪腐经过,从这些公开材料中去探究细微”。正因为如此,《人民的名义》写得很扎实,很到位,印证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真实反映社会社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倘若游离社会生活,远离时代脉搏,那么,它即使再“精致”也只能是一种“摆设”,起不到推动社会发展、感奋公众人心的积极作用。反腐斗争,乃是当前的社会主旋律,时代最强音,面对这一伟大的时代,需要有良知和睿智的作家“靠前站”,及时向社会奉献出反腐力作。恰如周梅森所言:“在反腐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面前,文学不能缺席”。因为直面反腐这一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是不能沉默的,否则便是“落伍”。

  从反腐的力度而言,《人民的名义》堪称空前。据说,周梅森还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有关部门领导就让人捎话鼓励:一定要把我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写出来,把党内有些野心家“团团伙伙”“帮帮派派”的做派写进去。《人民的名义》中所涉及的落马“老虎”颇有这些特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还写到了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这大大突破了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由此,情节更为摄魂动魄,立意更为振聋发聩。该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得好:“《人民的名义》的力度、布局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有媒体说:《人民的名义》打响了今年反腐题材剧的第一枪。向十九大献礼的《大路朝东》《纪委书记》等反腐题材剧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中。据国家新闻出版广播总局网站公示:近两年已立项的反腐题材剧逾10部,如《反贪风暴》《非常公诉》《因法之名》《暗涌》《高位》《悬崖边》等,仅最高检影视中心就报备了6部。文艺界的这些讯息折射出这一态势:当前反腐的力度、深度、广度大大超过以往,彰显出党中央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宽容的坚强决心。——对此,国人当是额手相庆呵!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