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群众话”是一种能力(图)

2017年03月24日 15:26   来源:东方网   储旭东

  一些省份规定,行政机关出台红头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百姓清楚明白。这是个好主意。正式文件往往出于准确性、规范性等考虑,格式化、专业化痕迹较重。因而,解读文件就是掰开揉碎、去专业化的过程。(3月24日《人民日报》)

  写“官文”、讲“官话”、唱“官腔”、摆“官谱”,这是一些群众对干部队伍的不良评价,缘何如此?对群众而言,“官文”看不懂,“官话”不明白,“官腔”不想听,“官谱”难入目,若是不畅通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又如何能获得群众的赞许、百姓的好评。

  时下,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办公室坐惯了,摆弄“文字”功底深厚,跟群众沟通却捉襟见肘。平时很少与群众联系、接触,甚至跟街坊邻居寒暄几句、说些客套话都成了“稀奇事”,表达个普通观点思前想后,一张口便是“阳春白雪”之类的语言,并以此为荣,美其名曰“工作惯性”、“工作需要”,实则犯了“职业病”。

  相反的,不少党员干部,长期走街串巷,与群众联系紧密、互动频繁,说的都是“群众话”、唱的都是“百姓曲”、谈的都是“民生理”。言语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严谨的逻辑、规范的结构,多的也只是平铺直叙说问题、一语中的讲道理,看似毫无亮点,甚至略显“俗气”,却让群众听得舒心、聊得开心、讲得顺心。

  不知从何时起,“群众话”似乎成了一类稀有物品,“文字游戏”倒是得到了趋之若鹜般的追捧,甚至成为一种理念,要求做文字工作的同志达成共识,能够统一口径、统一语气,结果“八股”迭出,形式上洋气十足,内容上却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简直沦为了“机器”。诚然,我们行文、讲话的确要能统一意识、统一思想,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要求,但并不是要求在形式上形成“批量生产”的效应,这早已背离了本意。

  今年两会之上,国家领导人可谓做了生动地表率。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群众味儿十足,语言灵动化、口语化,既接地气,又有温度,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甚至两会后,经常听到不少老百姓将一些“脍炙人口”的报告语言活学活用,广为传播。更有部分“有心之人”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群众话”写入“经典语录”,让世人不断品读、回味,真正体现了领导人“放心不下”的人民情怀。

  党员干部是以群众为核心做工作的,所以不论是说话,还是行文,都要具备典型的群众性。研究辞藻、注重话语和文书的规范,这本无可厚非,但偏离群众的认知、无视群众的喜好,只会是满口空话、一纸空文,终会造成群众无感、干部无奈。我们应该多去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听听群众怎么谈问题、说现象,找找群众中的热点信息、重点话题,学学群众的语言风格、讲话语气,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悟来给自己“充充电”、补补精神食粮。要多跟群众交交心,说说体己话,既要培养自身的群众语言“功底”,又要挖掘出群众工作大有可为的着力点,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点上、落到实处。

  会说“群众话”是一种能力,能将“群众话”说好、说到位更是难能可贵。我们要坚信“群众声音”才是“好声音”,只有掌握好群众语言的艺术,才能进一步将群众工作做好、做深、做实。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