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退出语文教材是对常识的尊重(图)

2017年03月24日 15:26   来源:东方网   苑广阔

  近期,人教社语文教材《爱迪生救妈妈》等课文因真实性存疑引发网上热议。21日,人教社在官网上发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表示新版教材不再选用有争议的文章。(3月23日《南方日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材中错谬、杜撰等现象进行挑刺,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以这次引发广泛争议的《爱迪生救妈妈》为例,不少网友表示,对语文教育来说,在历史人物和事件上,有必要做到科学、准确、真实、严谨,这是对“教材”二字的尊重。同时也有网友认为这篇课文选入教材是可以理解的,“设置该课文是为了讲爱迪生的机智灵活和对妈妈的爱”。

  笔者不太同意第二种观点,通过小学语文教材来弘扬美德没错,但是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尤其不能为了弘扬美德而编造虚假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因为这种虚假的编造,本身就是一种不够美德的表现。而且,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逐渐自己明白当时的教材中那些说教是可疑的,那些故事是不符合常识的,这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当时学到的东西。更何况,即便是为了体现某种品质、美德,我们也完全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文字资料、文学作品中知道替代品。

  常识是个好东西,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常识,然后尊重常识,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会让他们终生受益。对孩子们而言,了解常识,掌握常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学习,二是在学校通过书本学习。比如父母嘱咐孩子饭前要洗手,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是早已经被前人证明了的真理。

  那么,孩子们在学校的书本学习中,也应该学到真正的常识,而不是虚假的,经不起推敲的常识。在《爱迪生救妈妈》这一篇目中,说爱迪生满七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而据查,世界上对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男人了。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怎么能够说服孩子,让他们接受课文中提倡的所谓“美德”?

  《爱迪生救妈妈》退出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常识的尊重,也体现了教材编纂工作的变化和进步。但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所以说现在确实到了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常识性错误进行清理和纠正,让中小学教材回归常识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