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不要钱了!聊聊三代人结婚费用那些事(图)

2017年03月24日 15:25   来源:千龙网   池青

  从4月1日起,多达41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取消或停征,包括婚姻登记费、收养登记费、房屋转让手续费(涉企),等等。

  结婚证9元的历史翻篇了。这个消息对爱情至上论者和文艺派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法律也浪漫起来,承认爱情和婚姻是“无价”的。悲的是,想以爱情不该被定价来躲避婚姻之路被堵死了。

  多少仪式和花多少钱才能给爱情镶嵌个婚姻的套呢?以家族为单位,横纵坐标看祖孙三代结婚那些事,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值得思考的话题。

  祖辈们那个时代,婚姻是不需要“一纸证明”的。外婆和奶奶都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2、3年后结的婚。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大生产,搞建设,过集体生活。户口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大队”为单位。结婚不需要婚姻登记,只需女方的生产队把女方的信息和名字直接转移到男方的生产队即可。

  彩礼的标准是四小样:肉、糖、酒、枣。男方需给女方做8件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家具是最简单的配置,床、柜子和房桌。据说外公祖上成分是地主,到外公这代,唯一可体现阔绰的地方是结婚时多给了女方父母一担米。

  对祖母那辈女人来说,婚姻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挑着走。”她们的字典里绝没有“离婚”两个字。母亲说,外祖父少爷出生,身子弱,不事生产,等外婆嫁过来时已家道中落,没有老本可吃。外公也不是做体力活的人,家里的重活和养育众多子女的重担外婆承担得更多。同样的,爷爷也是个文弱的男人,要强能干的奶奶也是辛劳一辈子。她们说那个时代人人都辛苦,这是命,没什么可抱怨的。

  妈妈们的年代,婚姻登记费是2元。父母是1979年结婚的。结婚需要提供的材料是,户口本、大队证明。每张结婚证2元。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父辈们的生活底色明亮很多,年轻的姑娘们对婚姻有了更多自己的期许和要求。

  彩礼标准是礼钱80元、上衣裤子共20件。家具的要求:浮雕木质架子床和配套的脚踏板、床头柜2个、方桌一个、五斗柜一个、衣橱一个。父亲多下了一条围巾和一双长筒袜。我觉得是父亲浪漫,母亲说是因为自己美貌。

  不离婚依旧是父母这代人的婚姻底线。纵观父辈的同龄人们,离婚率几乎为零。这个比例应该随着城镇化程度和生活城市的大小和文明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他们觉得即使夫妻没有感情了,为了孩子也不能离婚,离婚还会被亲友和邻居笑话。“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互容忍一辈子,走进老年的他们,走过磕磕绊绊后真的成了分不开的生活伴侣。

  我们的结婚证是9元。70、80年代生人,结婚的高峰期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相比早结婚10年左右领取结婚证时需要提供的繁琐证明,我们结婚手续已经简化,只需提供户口本和身份证就可在男女双方任意一个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登记结婚。每张结婚证的工本费是9元。

  彩礼最大头的肯定是房子。“男方买房、女方装修和买家电”,这是大部分中小城市里子女们结婚,家长们通行的做法。城市里70、80年代生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即使这样,儿子结婚,父母可能需要拿出一辈子的积蓄才能全款或首付帮儿子购买婚房。这还不包括北上广深四地望尘莫及的房价总额。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即使父母双方都拿出一辈子积累也不见得能在这四地买个小户型,更别说分面积、区域、学区和环境等影响房价的各种因素和条件。

  在农村,结婚的彩礼要求更简单粗暴。多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农村男多女少的现状越来越明显。女孩成为婚姻的稀缺资源,所以在结婚这件事上,女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现在女方比较普遍的彩礼要求是,男方必须在县城或省城买套房子,最好没有按揭;男方父母必须有自住房,不接受婚后跟公婆同住;另要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不等的现金作为日后或买车或装修或孩子教育的经费。

  选择婚姻是因为爱情还是生活;会在感情破裂后选择离婚不忍耐,还是为了孩子不离婚,这种比例从调查数据看,不分伯仲,泾渭分明。而这种纠结还存在于70、80年代生人中,对更年轻的90后、00后或他们的孩子来说,婚姻也许已经不是必需品而仅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消费品。

  如果让爱情和婚姻真的回归到最单纯的情感层面,抛开金钱、阶层和各种有价标签的影响和制约,喜欢和爱成为婚姻唯一的选择标准,会不会造成另一种混乱和无序。没有法律、道德和责任的框定,缺乏稳定性的爱也许会野蛮生长不可控制。希望无价的结婚证,能让拿着这个证的人更懂得“无价”婚姻的价值和重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