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民生福祉增进宗旨,强化党的能力建设(图)

2017年03月24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张虎祥

  民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格局正经历巨大变动的背景下,能否持续推进民生福祉的保障和提升,将直接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共同努力,民生领域内的各项事业持续增进,在深刻体现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党领导社会、凝聚社会的能力和基础。

  民生福祉重在“民生”,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标准。近五年来,上海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使得居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生改善实实在在,无论是保持在低水平的登记失业率和不断改善的就业、创业质量,还是城乡户籍职工一体化参保、社会保险费率实现“两降”以及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等负担降低与待遇提升,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都使得居民切实得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民生民意”调查数据表明,这两年来,上海民生状况持续得到改善,客观民生指数得分进一步提高。同时,释放社会内在活力,创新社会治理的上海实践也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社会的社会参与积极性,民生状况的改善反过来又促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公益志愿服务中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提升,已经成为实践“提升人民获得感”的重要表征。

  围绕民生问题精准施策,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是推进民生建设精细化的主要抓手。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第三个“三十年”,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整体上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但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社会分化也在不断加速。其需求也日趋个性化,既有比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有较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如何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要,正如韩正书记所指出的,做好民生工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现实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不同层次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创新,及时了解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充实服务提供的项目。从原先较为宽泛、无差异对象的公共产品转而为更为精细化,针对性更强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这反过来又对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也为地方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以底线思维推进民生保障,“守住底线”是民生改善、补齐短板的制度性保障。早在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做好民生工作;韩正同志也反复强调底线思维,并以此推动各项民生工作的持续推进。五年来上海各级党组织、政府坚持底线思维,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社会反映最集中、基层工作最棘手的地方认真查找短板,研究务实有效的措施办法,通过补齐短板来推动民生改善。在实践中,各级党委、政府直面违法建立、环境污染等城市开展中久治难愈、对立会集的痛点、难点,大力开展“五违四必”的整治实践,使得城市面貌与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委提出的“常住人口规模底线、建设用地总量底线、生态环境底线、安全底线”等,既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从更高层面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立异开展先行者”,上海在近五年来的民生建设中也是亮点频现,从整体趋势上看,民生福祉的精细化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也更有获得感。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各级党组织、政府处理问题的才能水平,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从根本上践行了党员干部的主旨认识和群众观点,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