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如厕发生踩踏事故,应该追究谁的责任?

2017年03月24日 07:41   来源:中国网   熊丙奇

  3月22日上午8点半左右,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事故已造成两名学生死亡,多名重伤。当地政府官员解释称,近几年大量学生进入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就学,学校班级规模在扩大,但是基础设施没有跟进,厕所蹲位太少,导致事故发生。

  根据最新的信息,目前濮阳县教育局已开始着手对第三实验小学厕所进行全面施工改造。改造后的厕所,将新增蹲位45个、小便池11米、洗手槽23米。需要追问的是,为何之前当地政府部门无视学校厕所蹲坑少的现实,直到事故发生,才进行所谓的快速改建?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这所学校班额严重超标,学校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不发生学生踩踏事件是侥幸。针对这起事件,不能只是免去校长职务,更要追究当地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责任。

  在踩踏事故发生之后,一些舆论将关注点聚焦在学校的管理上。发生踩踏事件,当然有管理不到位的责任,但是,看看两组数据,就会发现学校管理之难。一是该校共1704名学生,可厕所蹲位仅有39个,众所周知,学生入厕都集中在课间,这么少的坑位如何满足孩子如厕的需要,恐怕每个学校管理者看着孩子每天如厕都提心吊胆。二是这1700多名学生,分在19个自然班,每个班班额接近90(家长都承认该校每个班的学生超过70多名),这么大的班额,超过教育部额定的班额达一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的规定,农村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24班、1080人,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

  教育部要求完全小学不超过30个班,即一个年级5个班,每班不超过45人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规模太大,不但会有很大的管理难度,而且也很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特点是集中上课、集中下课,学生上课时,学校校园很平静,但一旦下课,就可能是“千军万马”。当学校规模超过校园的承载力时,就很容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在发达国家,学校的建设都严控规模,当超过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分设学校。这是由学校的管理特点与教育要求决定的。

  但我国的中小学办学规模,却并没有严格落实教育部的规定,尤其是在不发达农村地区,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办超大规模学校的思路。学校整体规模与具体班额远大于教育部规定的规模。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地方政府的理由是城镇化背景下,村民都想进城送子到城镇求学,于是出现村(校)空,城镇(校)挤的问题。这一理由其实站不住脚,如果村小能办好,村民可以在村里就接受好的教育,会送孩子进城吗?村民送孩子进城求学是因政府把村小撤掉以及保留的村小质量太低。再者,就是孩子进城读书,也不能就不顾规模限制,让原来的学校超负荷运转。政府应该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比如,河南这所小学的学生数,是不可能由一所学校容纳的,应该再建一所学校,才能接纳。那么,为何地方政府不投入兴建学校呢?说到底,这是钱的问题,这和政府撤点并校的真实原因是一样的,想以此节省教育投入。

  有人质疑,学校这么缺厕所,难道校长不知道?不是校长不知道,是因为地方政府这么办学的出发点就是“节约”,才会设施如此匮乏却无人过问。而直到出了事故了,才“高度重视”。

  很显然,只是改建厕所,根本无法消除这所学校的隐患,而必须再建一所学校。

  为此,对这起踩踏事件的处理,更应该检讨当地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以及追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像厕所的建设、维修费用,属于公用经费部分,这部分公用经费是否拨款到位?学生的校园安全,软硬件都不可缺,既要强调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更要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给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的环境,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我国乡镇学校超大规模、超大班额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关注。国务院要求,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班额。可怎么消除,很多地方缺乏具体的行动。消除超大班额,从根本上,必须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管是保留村小,还是新建城市学校,增加师资,都需要经费。对于不发达农村地区,如果仅由地方财政保障经费,消除大班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结合现实财政情况,地方政府的“省力”选择,就是把学生往现有的城镇学校装。只有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解决我国乡村教育当前的难题。

  (熊丙奇,教育学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