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倒逼上市公司做强主业

2017年02月20日 10: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新政压缩了上市公司在定增价格上的操作空间,给部分“吃差价”的机构和大户加了把“锁”

  □ 新政将使上市公司频繁增发变得困难,限制了其通过外延式并购发展的路径,倒逼上市公司把精力放到做精做强主业上来

  上市公司频繁大额再融资行为将被终结。2月17日,中国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从优化定价机制、限制单次融资规模、提出融资间隔期要求、规范募资使用等方面综合施策,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此举有望改变股市资金的不合理流向,倒逼上市公司做精做强主业,同时也将促使那些赖在股市吃“定增”差价的金融机构和大户真正回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定位上来。

  上市公司频繁大额再融资的现象久为市场诟病。数据显示,2016年A股上市公司再融资额(现金部分)接近1.2万亿元,创历史最高,而同期的IPO募资额仅为1498.26亿元。“融资多,回报少”也就罢了,有些上市公司拿了钱却不务正业,脱实向虚。有的不爱实业爱理财,频繁变更再融资资金用途,变相投向理财产品等财务性投资和类金融业务;有些热衷于编项目、炒概念,跨界进入新行业,融资规模远超实际需要量;有些公司利用非公开增发成本低的优势,不顾主业实际需要,频繁融资。在实体经济久旱盼甘霖的时候,部分上市公司如此任性使用再融资来的钱,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在此过程中,还养肥了部分“吃差价”的机构和大户。作为再融资的主要渠道,非公开发行股票主要面向有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特定投资者,以市场约束为主,行政约束宽松,发行门槛较低。在定向增发实施过程中,部分机构和大户利用信息和资金优势,“打折”买股,以图牟利。限售期满后,这些套利资金集中减持,又会冲击市场,既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也助长了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

  再融资新政直击市场弊端,不仅规范了再融资数量,更规定了再融资频率,连价格基准日也作了修订,压缩了上市公司在定增价格上的操作空间,给部分“吃差价”的机构和大户加了把“锁”。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不仅切中时弊,更有长远之效。

  很长一段时间,“讲故事,玩重组”等不良行为在资本市场上盛行,扭曲了市场价格体系,影响了资金和资源配置。不少主业经营良好,分红回报高的公司,往往因为缺乏想象空间而不被投资者看好;一些主业不行甚至亏损,但热衷于“讲故事”的公司却往往能受到更多青睐。其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握有“非公开发行”这一利器,哪天一高兴,做个方案增发点股票,做裤子的能马上变身电商;开餐饮的能搭上互联网金融,总之什么热就搞什么。哪怕财务报表不好看,这些玩概念的上市公司股价却往上涨。这样扭曲的市场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把公司看成了单纯的融资平台,自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好好经营主业。再融资新政将使上市公司频繁增发变得困难,限制了其通过外延式并购发展的路径,倒逼上市公司把精力放到做精做强主业上来。

  总体来看,再融资新政的最大亮点还在于,能使优质公司和劣质上市公司在融资待遇上的差别更加明显,优质公司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劣质公司则有“断炊”之忧。尽管非公开增发规模和频率受到限制,但优质公司还可以通过配股,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公司债等方式筹集资金,这些方式对于亏损的劣质公司而言,没有一样行得通,唯一的非公开发行再融资渠道又受到限制,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混日子”的好时光将一去不复返,其“壳”价值将理性回归,投资者也会更加理性地用脚投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