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崖村”到“旅游村”之间的距离

2017年02月15日 07:42   来源:西安晚报   王传涛

  进出村子都要徒手攀爬17段、落差近千米的陡峭藤梯,去年5月,媒体报道让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勒尔社一夜变得全国闻名。近日,记者再次回访这里,村支书莫色子古喜上眉梢。他说,这大半年来,村子里发生的很多变化令他没有想到,在前不久,还传来了令全村振奋的好消息,村子将进行旅游开发,打造成为景区。(2月14日《华西都市报》)

  “悬崖村”的存在,在曝光之初像是当地的一个丑闻。孩子们上个学都是攀爬悬崖,这样的奇闻能让公众感受到“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在一些地方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更让公众感慨,在强调落实精准扶贫的当下,仍然有一些地方隔绝于世界之外,扶贫仍然只像是“打哪指哪”。虽然在曝光之后,地方政府很快搭架了钢梯,但如何让当地农村富裕起来,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好消息是,一家旅游集团要将这里开发成旅游景区了。旅游产业属第三产业,没有污染,不会对当地生态带来大的破坏,相反,如果民俗文化村等项目开发得好,当地百姓能够完全做到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然而,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从“悬崖村”到“旅游村”,两者之间到底隔着多长的距离?如果不是去年5月份偶然出现的“网友曝”,当地基层政府到底有没有解决当地交通问题、贫困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他们究竟知不知道有一些人出入村庄要攀爬悬崖?或者问,依当地官方的正常办事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将“悬崖村”的问题解决好?

  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是,在全国掀起扶贫热潮、必须要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许多地方政府、许多官员仍然做不到精准扶贫。一些犄角旮旯的贫困故事,仍然只能依据“网友曝”的方法来实现曝光。

  从“悬崖村”到“旅游村”,对于当地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工作,却构成了讽刺。现代社会中,与世隔绝的贫困不应该存在下去。而精准扶贫仍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严肃问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