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清费降成本让钱包瘪下去,信任多起来

2017年02月10日 15: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2月10日《经济参考报》)

  涉企收费太多对营商环境有负面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去年全面实施营改增,为企业减税超过5000亿元。但企业仍感到负担不轻,仔细分辨,其中呼声最普遍的问题,集中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收费。费确实太多了,必须清理规范。只有“清费”与“减税”联动,方能切实收获减负实效。不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之前减税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而对于稳定市场预期便会打更大折扣。【详细

  治“费”须动真格见实效

  即便是在几轮清理之后,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还是占据大头,降费空间依旧很大。考虑到政令贯彻以及有效监督的实际难度,推动国务院部门带头“治”费,具备更多的操作便利性。其实,更为棘手的是地方层面的那些隐秘收费。【详细

  治“费”难度为何如此之大?主要还是利益使然。一些部门或者地方设置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在国家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中还舍不得“割”掉;一些“红顶中介”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牟利,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往往具有通过合规程序审批设立的“外衣”,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地区从改革大局出发,破除局部利益藩篱,进行全面梳理、甄别,进而取消。【详细

  清费降成本还需制度化、透明化

  首先,即使是一些合法收费项目也要治理,要么暂停征收,要么彻底取消。其次,推动“费改税”为企业减负。只有把必收的费改为税,由人大确定和监督,才能防止费泛滥。相关部门有必要推动“费改税”,此举可有效减轻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再次,从收费总量来控制涉企收费。比如,在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的同时,还应该细化财政收入中的“非税收入”,把涉企收费收入单列,然后对总量或者增幅进行限制,以防止收费收入快速增长和收费指标胡乱摊派。同时,相关部门通过调查、审计等方式监督地方收费部门落实各项治“费”措施,并让企业通过一定形式能够有权对减负举措进行评价,以确保政策落地的效果。【详细

  用政府的“紧日子”换企业的“好日子”

  不合理的涉企收费,既增加了企业的可见成本,更恶劣的是,抬高了整个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李克强在当天会上再次提及政府要过紧日子这一施政理念,强调必须下决心压减政府行政性开支。政府过这样的“紧日子”,企业活力释放的“好日子”才可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只有打好治“费”这场攻坚战,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为市场增添活力,更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详细

  微言大义:

  @郑州供销:让政府过紧日子,让企业过好日子!

  @实事实话实说:落实执行!

  @NorthfieldShubb-北方原野乐器:不用增加政府投资,减税以后民间就投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区别于“税”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费”可以说是“机动灵活”,能留给相应征收部门更多的自主权和“弹性”。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弹性大了,信用也就少了,就怕钱包鼓了的同时,也掉进了“塔西佗陷阱”的深坑。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