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省级高考加分项目并非因噎废食(图)

2017年01月23日 14:11   来源:东方网   叶祝颐

  湖北省招办日前公布2017年高考加分优录新政,取消了有9年历史的农村独生女加分项目,这也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不过,在4类可优先录取的项目中新增了5A级青年志愿者。(1月22日《长江日报》)

  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一直备受质疑。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让高考重新“裸”起来。在我看来,“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虽有因噎废食之嫌,但是反对高考加分的汹涌的民意,表达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担忧。

  湖北省教育部门顺应民意,适时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取消所有省内制定的加分项目。尽管有“一刀切”之嫌,但是有利于维护广大考生利益与高考公平竞争环境。我并不认为这是因噎废食之举。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然而,在某些地方,新课程改革旗帜下的高考加分项目甚至成了官员与教师子女的专利。只要有钱有关系,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缺乏相应能力与特长的同学,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在加分考生的挤兑下,高考“裸分”状元落选名牌大学。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特长素质的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制度走私的道具。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失去公正要义,教育功能也被异化。对此,有网友调侃说:“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在执行过程中被歪曲的加分政策对高考公信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高考加分衍生的腐败问题,就否定高考改革的意义,也不能一味责怪高考制度刻板与公众思维僵化。尽管当前高考招生体制已经掣肘了素质教育与不拘一格选才观。但是我们也看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指望权力阶层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并不现实。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招生自主权过大,高考加分政策太滥,而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高考改革制度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这一点从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被官员与教师子女垄断的现实教育生态中得到验证。

  在我看来,高考加分政策被权势家庭垄断,既是广大考生的悲情控诉,也是对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提醒与警示。高考制度到底怎么改,值得探讨与反思。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反思当前“以分数论英雄”高考体制的弊端,逐步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与自主招生程序进行全面清理、综合考量,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省级加分项目取消,国家级加分政策还在。还有5A级青年志愿者等优先录取项目如何拿捏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要把招生程序放到阳光下,确保招生程序透明,公正,避免权力之手染指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如果高考改革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给学生评价注入科学内涵;如果高考改革抛弃急功近利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不急于求成;如果高考招生相关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高考招生改革诚信与公正被社会逐步认可。不仅权势阶层垄断高考加分政策的教育生态会有所改善,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的质疑声音也要小得多,而且更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利于维护教育公平。那时,再逐步重新启动省级高考加分项目,也将顺理成章。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