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校长:什么情况下,我会想和家长谈一谈

2017年01月23日 14:02   来源:光明网   周宪明

  教育减负的曲折前行和中小学社会培训班的滥觞,成为了近两年教育领域的重要公共议题。在很多地方,校内“减负”减掉的课业负担又被转移到校外,被转移到家庭教育中,引起了很多家长的焦虑和不满。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学校教育对家庭依赖严重。

  家校共育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家庭教育的功能一点都不差于学校教育,为什么现在引起了这么多家长的焦虑,甚至成了一个挨舆论“板子”的词汇?这大概是因为,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家庭教育的内含被异化了,被“降格”为父母看着孩子学习、写作业和上各种补习班。

  “教育”二字,内含“教”与“育”两个方面。“教”的对象是知识,“育”的对象是价值。知识是爆炸的,一个人每天刷微信刷三个钟头,看到的都是新东西,靠“教”是教不完的。比这更重要的是让一个人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理解学习所为何事,这就是“育”的内容。“育”不是一项学校能单独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获得家庭的支持。

  当一个孩子回到家,家长追问的是,作业做完没?明天考试准备了么?如果你永远在问这些,就是把“教”放在第一位了。如果你常常询问的是,今天和小朋友相处的好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读到什么有意思的观点要分享一下?这才是“育”的方向。这些问题传递着如下的信息:孩子,我关心你的快乐,我重视你的观点,我想和你共同探讨如何面对忧愁、如何在高兴的时候分享、如何在遇挫的时候管理情绪。作为学校,有责任向家长传递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作为家长,则更应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在长久的时间中主导着孩子的人生。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在学校里的父母课堂上总是提醒,孩子最重要的是他的价值观。如果他有健康的价值观、有美好的品格、又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并不担心这个孩子读了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成功,不过早晚而已。反过来说,一些孩子成绩很好,但人际交往有问题、抗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佳,碰到问题小事化大,大事变得歇斯底里,他就是次次考满分我也会非常担心。

  我有一次曾把一个十四岁的孩子的爸爸请到学校,那位爸爸来了很困惑,问我:我的孩子成绩差么?我答,没有;“我的孩子作弊么?”我答,没有;“偷东西么?”没有;“那为什么把我们找来?我的孩子九十二分啊,如果九十二分家长就要被叫来面谈,那后边的学生怎么处理?”我先和他道个歉,因为麻烦他请假过来,然后告诉他,请您来是因为孩子的人际交往有问题。这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是很喜欢做leader(领导者),但是他并不是以自己的服务精神和友爱赢得在孩子中的主导地位的,而是靠指挥别人、孤立不服从的孩子来实现的。因此,他没有真正的朋友,和他在一起的是害怕他的、比他块头小的孩子。这个性格特点,肯定要从家庭生活中找根源,后来和这位父亲交谈后发现,孩子果然是在模仿在公司做高管的父亲。

  我们谈了四十分钟,家长走的时候已经非常理解我的用意,并沟通了家庭教育的要点。家庭的配合很有效,大概三周到一个月,孩子的言行就开始平和下来。能和不同个性的人友好相处、合作,是人生重要的品格,也是需要长期练习的事情,尤其需要家庭教育发挥“育”的功能。

  说完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向,再来看看家庭教育在方法上的要点。我觉得要抓住以下两点:第一是,父母一定要达成一致意见,商量出家庭教育的框架,不能且战且走。减少父母在孩子具体教育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尤其要避免将这种不一致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甚至对孩子说“他(她)说得不对,你不要听他(她)的”这种话。父母亲态度长期不一致或对抗,会引起孩子内心的不安,进而可能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会变得沉默、郁闷、不爱言语。另一种是孩子会变得性情激烈——“你们俩说的我都不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造成孩子叛逆的深层动因。

  第二是,要让孩子懂得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退。一般孩子“上”的时候,“进”的时候,父母会鼓掌、会鼓励,但一有“下”的时候、“退”的时候,父母就会率先焦虑起来。孩子在失利、失误、失败的时候,正是需要父母说“没关系、能接受”的时候,正是需要父母示范如何面对挫折的时候。英文说“nothing to lose”——做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哪怕你到了最低点,仍然有我们在后边做你后盾。在这些的基础上,家庭教育的框架才能建立起来,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互动也能由此立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