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为何在落实时适得其反?

2017年01月20日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前不久,某县一位新农合管理负责人对笔者吐槽,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后,反而有些群众抱怨看病不方便了。本来是一项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好政策,为何在落实时却适得其反?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分级诊疗制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既是当前医改重点,也是未来大势所趋。但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群众看病需求,却又用一些硬性规定把群众强留在基层看病。特别是,西部地区不少县级医院已有10年没有招录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医疗人才断档问题突出。在医疗资源还没有充分沉下去的时候,只把病种和病人沉到了基层,群众难免会抱怨。

  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的格局。从国家层面看,更加注重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群众在基层就医。不过,有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中急于求成,或以偏概全,或大而化之,以至于有的改革举措从顶层设计看没问题,落实过程中却走了样、背离了初衷,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旧问题,反而出现了新问题。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如果只盯着远期目标,罔顾眼前实际,便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得上“急躁症”;如果只为解决眼前问题,不研究全局与长远的影响,就难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制定政策时“一刀切”。推进医改等各方面改革,各地要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方案,既要有百折不回的决心,也要有功到自然成的耐心,注意把握各种问题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那么,该怎样准确把握好进度与准度的关系呢?答案就是实事求是。但凡改革,必源于现行规则难以适应甚至阻碍了当前的发展实际,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是多年甚至数十年累积形成的慢病顽疾,有的还是综合症状,牵一发动全身,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见其效于一时。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各种实际情况,不急躁、不盲目、不懈怠,让改革既因发现问题而起,又要奔着解决问题而去,更为预防新的问题而立。(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