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巨婴理论的另类束缚与困扰

2016年12月27日 10:11   来源:东方网   卞广春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这些让时人焦虑的话题,在武志红看来,都能以“巨婴”理论解释。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是武志红总结的巨婴的三大心理特征。(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从不同领域和角度探讨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无可厚非,但因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怀,得出巨婴理论的结论却有违常理。在社会保障、医疗救助、慈善事业、法律规范、健康中国等积极的社会制度驱动下,世人的生活状态和体验必然越来越好,而所谓的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等心理,只是极少数人的心理状态,且是并不同在的。用巨婴理论的帽子戴在所有成人头上,不科学,与人们的心理欲望相背,与人的自我改造事实不符,更不利于社会整体前进。

  所有成年人的心理水平都停留在一个6个月婴儿的状态,而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的三大心理特征,又给所有成年人下了一个定论——你就是个巨婴,而且不可能长大,共同构成共生绞杀的命运。平民百姓听了巨婴理论,忍不住要哈哈一笑。

  由巨婴理论,我想到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错在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以点代面,如盲人摸象。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这是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巨婴理论与晕轮效应没有任何关联,但巨婴理论所犯的错与晕轮效应有相似之处。在巨婴理论那里,人除了年龄上的差别,没有心理认知上的异同;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把少数人的认识推及至所有人,与晕轮效应有过之而无不及。巨婴理论断言人的巨婴心理难以改变,又犯了哲学变和不变之忌。心理学上的巨婴理论讲的头头是道,旁若无人,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但一旦引用其他学说和理论来论证,就陷入了自定标准而孤立、狭隘、偏执的圈子里。

  巨婴理论的问题,是削弱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固化甚至抑制了人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心理欲望与能力,使有自强、自立心理的人放弃奋斗,使确有偏执分裂心理障碍的人意识不到改变,甚至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和自己一样,从而放弃治疗、放弃努力。

  巨婴理论是消极的,对社会、对人是有负能量、心理阴影和障碍的理论。巨婴理论是不靠谱的,我们没有必要被其束缚和困扰,做成熟的自己,由他人去说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