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警察难阻止的假警察诈骗引发双重思考

2016年12月23日 11:18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12月21日,资阳民警杨博翻出手机记录,上面显示从12月16日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多,他一直在拨打一名90后女孩的电话,并且发了多条劝阻短信,但他最终遗憾地摇了摇头:“她居然不信我这个真警察,最终被假警察骗了13000元。”(12月22日《华西都市报》)

  尽管真警察多次拨打电话,并发短信劝阻,不过依然未能叫停受骗者转款。尽管有了转款24小时内可追回的新规,奈何在受骗者不报警的情况下,最终造成了被骗的既定事实。对于当事人来说,承认受骗已需要相当的勇气,虽然旁观者可以指责其“智商不足”,不过在持续洗脑和遭受恐吓的情况下,又不能不作换位思考。恰恰相反,其正是出于对法律其及程序的高度警畏,才失去了最终的判断力。故而,真警察难阻止的诈骗案,带来两个层面的思考。

  一是何以在力劝的情况下,依然会主动上当。事后来看,骗子的技术并不高明,只要稍加防范就足以作出判断。更何况,类似的事件之前已有所曝光,何以其依然未能逃脱最简单的骗局。电信诈骗居高不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被骗者的防范意识不足,未能对骗术的真假进行甄别。作为防骗的主体者,让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还得从最基础的功课做起。通过案例的宣讲只是一个方面,建立人际间的信任,尤其是对家人、朋友的信任才最重要。一个人之所以被骗,其实还是缺乏最基本的帮助,在自己无力解决和挣脱之时,又不愿意寻求别人的帮助,个中原因就值得玩味。

  二是何以有了警方的介入,依然未能避免上当发生。应当说,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的及时甄别,防骗民警的及时参与,确实发挥了先行一步的作用,履行了保卫个人权利的责任。不过,明明意识到这是一起电信诈骗,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不过却未能阻止骗局成为既定事实,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真警察与假警察的对弈当中,最后以真警察的失败告终,某种程序讲,不是骗子的手段太高明,而是干预机制的作用还发挥不够。其实就阻断机制来说,警方可以做得更干净和彻底一点,也可以更负责任一些。比如在事中可以寻求银行的帮助,阻止转款业务的发生。若此程序不能履行也难以做到,那么可以在知道被骗者身份信息之后,充分利用“转款24小时内可追回”的机制,在查实其已转款的信息之后,与其家人和银行合作,完全可以追回转款。

  最重要的是,对于居高不下的电信诈骗,还得从严打开始入手,骗子敢于同真警察叫板,其气焰的嚣张程度可想而知。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对其打击力度不够,让其毫无顾忌和畏惧。假若有足够的能力与手段,在第一时间就锁定诈骗者并采取措施,那么诈骗自然也就难以为继。无论是提高个体的防范能力,还是提高打击的效力,最终还得让公共责任更为坚挺。如此看来,实现“天下无骗”的良好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