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懂爱不能“染艾”

2016年12月06日 08: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彭训文

  刚刚过去的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公布了一组值得引发足够重视的数字。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中国15岁至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岁至22岁的大学期间。也就是说,过去5年间,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正在大幅上升。

  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对全市万名大学生防艾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中低年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偏低,防艾意识欠缺,获得正规性教育比例也不高。

  学校被誉为远离社会污染的“净土”,但是多年来艾滋病防治教育普及不力,反而让在高校、中学学习的青少年成了感染艾滋病的新兴增长人群,这样的尴尬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这些年来的防艾教育究竟差在何处?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产生正常的生理萌动。从当代青少年所处的时代背景看,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多元,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观念相比过去更加开放,这其中也包括受到所谓性自由和性解放观念的消极影响而产生一些“性扭曲”。由于防艾知识相对缺乏,不懂得自我保护,青少年受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很高。而一些不幸染上病毒的青少年往往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愿暴露自己,不采取保护措施,从而成为新传播者。

  青少年时期是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成熟的关键时期,极需要加强引导,助其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这个过程中,学校开展的性教育作用重要且十分独特。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大中学校内部仍对艾滋病教育、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关注有限、包容不足、引导不够。一些学校管理者要么漠然置之、视而不见,要么“谈艾色变”,或者是请卫生部门每年搞几次讲座了事……事实证明,这样的老观念和敷衍了事的做法,实际收效甚微。

  面对新形势,学校管理者如何应对?这既考验其智慧,更考验其责任与担当。

  最应该明确的,是学校在防艾工作的主体作用。越是处于开放社会,越需要学校管理者拥有开放的治理思维。只有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实实在在的防治举措,和社会、家长、孩子多一些沟通交流,才能做到早发现、早防备,降低艾滋病在学校的传播率。

  此外,需要将性道德教育与性知识普及结合起来。现在的问题表明,只停留在性知识普及上的性教育可能适得其反。性教育应该着眼于促使青少年应注重人的社会性。在这方面,可以尝试一些新办法。例如,让年轻的志愿者参与到青少年性心理咨询中来,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健康正常的性伦理和性价值观。

  总之,青少年的防艾手段现在是到了推陈出新的时候了。笔者期待青少年“染艾”问题的凸显能够倒逼出更多切实有效的防艾实践来。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