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钟急救电话的温情之外(图)

2016年11月28日 14:24   来源:南方网   黄齐超

  33岁的武汉急救中心接线员刘清为武汉百步亭社区的彭先生家属进行长达26分钟的电话指导,正确指导其妻子给心脏骤停的丈夫进行了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一直到急救医生到达现场。3天后,彭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11月19日,这一段26分钟生死营救的录音和报道,经过全国40余家媒体的转发,阅读总量已达数百万,感动了无数网友。很多人留言表示,他们是哭着听完这段120录音的。(11月27日澎湃新闻网)

  一段26分钟的急救电话,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网友们毫不吝啬地将所能表达的赞誉都给了这位可敬可爱的120接话员。接话员周清用熟练的急救素养指导患者的妻子,成功地完成了急救前的自救,为急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令人钦佩。事实上,周清的可贵之处不仅技术指导,更在于精神上的支持。

  于周清而言,所有的赞誉都不为过,都名至实归。不过,患者脱离生命危险,还得益于妻子与120接话员的耐心配合。显然,倘若妻子惊慌失措,老公转危为安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渺茫。医院的医生称,像这样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能救过来的几率不到1% ! 第一时间救治的女家属不一般!可见,妻子的表现也该受到表扬。

  感动之余,不知道读者是否关注了新闻中提到的一个细节?那就是——患者的妻子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心脏按压,有一点急救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是否意识到,在26分钟急救电话的温情之外,却是民众急救知识匮乏的尴尬现实?患者心脏骤停后的3-5分钟是急救的黄金时间,但也是急救医生赶往现场的‘抢救空档期’,需要周边人积极营救。然而,大部分市民没有积极技能,只能焦虑地等待120急救车辆。

  有资料显示,在急救知识普及率较高的北京,接受过红十字会系统急救知识培训的市民也仅占常住人口的4%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可想而知。可见,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显得尤为关键,公民急救教育应该是一种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供给。再者,除了加大培训公民力度,使居民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之外,政府还应推动公共场所除颤设备AED普及应用,提高猝死救治率。

  120接线员周清指导患者妻子,成功完成了院前急救的自救,如此的暖新闻感动无数网友。但是,我们期待急救中心产生更多周清式120接线员,同时,也希望普及公民急救素养的步伐再快一些,所除颤设备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率更高一些。毕竟,生命至上,健康无价。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