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身份证成村官贪腐工具别当笑话看

2016年11月11日 09:57   来源:东方网   汪代华

  “村干部有时借俺们的身份证用,用一次十块钱。”村民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引起了检察官的重视,继而查办一个贪污农业保险理赔款200余万元、涉案13人的窝案。查办此案的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民检察检察长李振刚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国家为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其中一项,但随着政府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业保险领域职务犯罪呈高发趋势。(11月10日《法制日报》)

  村干部利用自身工作便利,将其所掌握的群众个人信息透露给保险公司,双方直接伪造农户签字,制作虚假投保单证。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农业合作社,与村干部勾结,向保险公司谎报自然灾害,虚假理赔骗取农业保险理赔款,采取垫支保费的手段,套取国家四级财政补贴资金,进行虚假理赔。成功冒领惠农补偿资金。

  为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大量补贴,根据险种不同保费补贴比例为10%至90%不等。部分地方的巨额补贴成为个别不法基层干部、保险公司等觊觎的大肥肉,他们通过虚保、冒保、替保等手段套取资金,腐败风险呈现出窝案化、隐蔽化的特点。

  村民身份证成村官贪腐工具别当笑话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成了“唐僧肉”成为各路妖怪都想吃一口觊觎的对象,凸显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在涉农资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即便有一套管理监督机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转”现象,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存在“漏洞”和“盲点”。“跑冒滴漏”现象缘于程序制度失之于宽,其根源则是对权力的约束性力度不足。可能是因为相关制度不健全,补贴信息不公开,审核把关不严,监督环节未能及时跟进,权力缺乏制衡。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已从小打小闹的“跑冒滴漏”,变成了局部地区的“管涌”现象,暴露基层权力生态重大缺陷,看似严密的监管环节在实际运作中都有“活动”空间,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强化审计监督,让补贴专项资金透明化,防止财政惠农资金被“权力妖怪”吃大户,应堵塞制度设计存在漏洞,实行阳光操作,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和惩罚机制。采取制度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公开、公平、公正地分配资金;并运用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强农惠农资金在线监控平台,群众可以实时监督专项资金拨付动向、落实情况,实行全程式监管,让每一个环节都穿上“防腐衣”,并给惠农资金监管通上“高压电”、涂上“毒性”,形成伸手必“触电”、吞下必“中毒”的态势,那么才能有效防止类似案件的再度发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