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的思想世界

2016年11月01日 08:42   来源:光明日报   聂锦芳

  时序已经推进到21世纪,距离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近一个半世纪。以“马克思主义”为符码的社会运动和思想研究还在继续进行着,但必须看到,作为19世纪中下叶德意志民族一代思想大家的马克思,某种程度上在当代其实“已经悄然退场”。

  12卷本“重读马克思:文本与思想”丛书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被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三部,即黄建都的《“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李彬彬的《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和杨洪源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较之于以往的研究,这些著述力求把版本考证、文本解读、思想阐释与现实意义重估结合起来,取得了以下突破:

  一是对马克思“苦恼的疑问”及其求解之法的甄别。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地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起初,他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黄著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是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考察马克思与先驱思想的传承与决裂过程。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演变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参照系。从深受其影响、融入其间到发生歧见、反叛出来,直至与其进行彻底的思想剥离,马克思逐渐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变革。李著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思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论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具体复原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论战的真实情境和三次交锋的具体过程,特别是还以此为视角,观照鲍威尔的哲学思想和“犹太人问题”的论战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意义。

  三是通过《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探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马克思研究和批判蒲鲁东所著的《贫困的哲学》《什么是所有权》的一部论战性著作。杨著在总体上把握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和蒲鲁东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并在完成相关文献学疏证等的基础上,逐一对三部著作共同涉及的重要议题,诸如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社会革命观及共产主义观等一一进行了深入的甄别与讨论,最后将这一致思路向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图景中阐明其现实意义,对其进行客观的历史定位。

  (聂锦芳,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