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让数据造假失去空间

2016年10月27日 07: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有媒体曝光,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工作人员,擅自进入一家环保部直属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致使数据失真。据悉,此事发生在今年3月,目前5名涉事工作人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网民认为,环保数据弄虚作假,如何做到科学决策,又怎么能实现有效治理?遏制环保数据造假,除了强化监管和问责,还须从技术上堵漏、在法律上完善、在制度上优化,让数据造假彻底失去空间。

  治理玩花招何来蓝天绿水

  有网民认为,前不久,环保部公开通报了一批环保数据造假案件,从中不难发现造假方式不断翻新,有企业竟将监测仪器的取样管插入矿泉水瓶中。种种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可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网民“张智全”表示,尽管经过包装后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相当漂亮,但却是以掩盖实际空气质量不达标、误导环保决策为代价的。

  网民“李英峰”也指出,排污数据造假,欺骗公众,欺骗监管部门,误导决策,给环境保护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是比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污染”。加强对污染处理和监测工作的监督,遏制弄虚作假,确保这一环节规范有效运行,是当务之急。

  “环保部门须谨记,驱散雾霾不可能通过掩耳盗铃的方式达到,环境治理只有实打实,不玩花招,才可能换来蓝天绿水。”网民“戴先任”写到。

  光严惩不足以杜绝弄虚作假

  网民“肖扬”称,要彻底遏制环保数据造假,不仅要从技术上加强数据抽检核对,进行防范,同时要用更严厉的问责手段,对数据造假者、失职渎职者予以重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震慑弄虚作假的行为。

  “在严惩环保数据造假方面,可以参照刑法相关规定,增设环保监测数据徇私舞弊罪,不以结果为认定标准,只要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实施了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就以犯罪论处。”网民“许辉”建议,如此可以补齐刑法打击环保数据造假的短板,强化法律责任,环保监测数据也就更具公信力,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

  网民“朱昌俊”认为,要最大限度压缩环保监测数据的造假空间,提升环境信息的能见度,不单单有赖于环保系统的革新,一些属于权力运行体系上的问题,在根本上还有待更系统性的制度优化。(记者 陈伟 整理)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