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融入社会治理中

2016年10月18日 08: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吴坤生

  社会治理标准化,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理念,也是标准化的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如何把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实现社会风险的精准研判、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社会矛盾的精准调控,进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国各地都在展开实践和探索。

  2016年9月12日,在给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主席关于标准化的论述高屋建瓴,既为推进标准化战略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描绘了发展蓝图。

  一方面,将统一、精细、协调、最优化的理念通过具体的操作落实到实践层面,保证社会治理理念对实践的指引更合理。另一方面,将实践的成果通过经验的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促使社会治理实践对理论的提升更契合。通过这样一种良性的螺旋上升态势,达到提升整个社会治理能力的目的。社会治理标准化,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理念,也是标准化的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如何把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实现社会风险的精准研判、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社会矛盾的精准调控,进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国各地都在展开实践和探索。近年来,盐田区民政局以标准化建设为指引,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项铺开,积极探索民政标准化建设的“盐田样本”,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因此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体会。

  1

  标准化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多元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仍将发挥引领性作用。因此,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而标准化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从管理的途径来看,标准化建设可以促使政府治理“更快更好更有效”。标准体系建设以更加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工作流程和服务技术等切实深入的创新,逐步提高政府行政服务的效率。同时,把好的政策转化成让老百姓看得见、体会得到的高质量服务,能切实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这也是一种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治理”思维的改变。如我们在工作中建立简政放权负面清单和民政系统职能转移权责清单,推出“马上就办”便民服务四项制度20条承诺,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通过标准化实现了行政服务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和保障下倾。其次,从政治的途径来看,剔除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和流程,建立从确权、到规权、再到督权全过程的权力运行链条,形成格式化、标准化的统一作业标准,促进规范行政、阳光行政,在标准化的规定和落实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也是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和高效型政府的需要。最后,从效益的途径来看,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就是理顺各项工作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工作,反思教训,总结经验的过程。将经验和方法以制度和文件的方式加以积累和传承,将个人的智慧转化成为集体共同的财富,极大丰富我国政府治理乃至世界不同地区的治理经验。

  2

  标准化是保障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

  社会服务是一种针对困难群体、边缘群体、脆弱群体和问题群体等特定人群的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便提出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朴素社会服务思想。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全面实施适度普惠型的社会服务是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社会服务的提供水准和实现机制需要在内生性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抽象和客观化。而标准化的理念和技术为社会服务提供了发展的逻辑,是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社会服务形成的重要支撑。

  作为保障社会服务供给的重要技术支撑,我国社会服务标准化工作逐步展开,方兴未艾。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发布社会服务国家标准80余项、行业标准近20项,覆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等业务板块。政府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提升社会服务,能有效破解社会服务提供过程中的程序不规范、信息不透明、服务碎片化等问题。

  在这一方面,盐田区率先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盐田区特定人群精细化服务体系与指引》从老人、孤残儿童、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低保对象等最基本的人群做起,将专业的治理方式、标准的手段、科学的评估标准相结合,实现社会服务的精细化。这种科学的、系统的、精细的社会服务体系在国内具有率先性与引导性。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精细化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社会需求、增强民众对服务的满意度,而让民众满意的关键在于不同社会服务领域是否具有一套清晰、可测量的社会服务标准和规范的服务操作流程,保证每个服务的质量都能达到服务使用者的合理期望。近年来,广东、上海、北京、山东等地都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资源,在社会建设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由于社会工作服务缺乏成熟的标准体系,各地在工作实践中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作为全国首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实验区和全国首个社会工作标准化服务业试点地区,盐田区率先研制了社区、学校、医务、老年人、社区矫正等9个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走出了一条从指标量化到地标研制,再到行标宣贯的盐田特色社工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之路。社会工作服务的标准化既是一种治理机制,也是一个治理过程,盐田区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分领域标准的研制,让服务在不同领域的社工对服务目标的设置、服务内容的挖掘、服务流程的把控、服务效果的评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熟悉和了解,保证了社工服务的延续性与专业性,避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断层和服务关系的断裂,规范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得到了民政部和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3

  标准化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抓手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执行,已形成了包括公益性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等福利服务以回应社会需求,但存在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执行标准不一、监督力度不到位等实际问题,因此,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为政策工具的标准化可以提供执行动力,同时提供制度价值,保障福利服务提供的全面性、持续性,摆脱离散性。盐田区开展的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即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例子。2009年,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仅有入住老人80名,其中90%是自理老人。养老护理员也只有9名,没有层级管理,没有分区管理,医疗基本空缺,设施十分简陋,全年收入不足100万元,当时是深圳市唯一一家没有取得级别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怎么办?一方面,居民对机构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机构要生存,员工队伍要安置,这就迫使我们做出改变。2010年开始,在民政局的指导下,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开启了标准化建设的征程,逐步制定完善了一整套覆盖机构养老各方面的标准体系。通过5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随着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实施,机构管理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2014年被省民政厅评定为“省一级社会福利机构”,2015年又成为深圳市首家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目前,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有入住老人185人,平均年龄82.9岁,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占入住老人的93%。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标准化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精细化的关键,标准化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推手,有了标准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工作明确化,有了标准才能使社会福利更好的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要求。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治理精细化是一项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挑战性的战略任务,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向,寻求突破和发展。标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作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如何将标准化原理、标准化方法引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层面,建立规范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好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