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愿更多答案在风中飘扬

2016年10月18日 07:36   来源:北京晚报   侯江

  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拒绝接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各方反应不一。但相信,应该有一些人对此深表敬佩。许多事情,答案并不唯一。

  不知有多少人听过鲍勃·迪伦那首著名的《风中飘扬》。“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海鸥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滩上栖息……答案啊,我的朋友,正在风中飘扬。”不知听过这首歌、看过当年视频的人,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首歌当中的善良、坚持和不屈服。

  前几年,鲍勃·迪伦来中国开专场演唱会的时候,歌迷们心中的理念是:向经典致敬。可是,在1962年,那个唱出“抗议歌曲”的反战小伙子,是多么的离经叛道!二十多岁的他,叼着口琴,用相当离谱的歌喉,用一种解构传统的方式来诠释民谣,来固执地传递心中的渴望。那个时候,有人会认为他是经典吗?有人会预知,他会在下一个世纪拒绝“尊贵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得到音乐哲学家、最伟大的在世诗人的称号?

  经过了风雨飘摇的半个多世纪,人们的很多观念都改变了。相信如今,鲍勃·迪伦也不会再边吹口琴边弹吉他吟诵自己的心声。但是,有一种东西没有变,那就是,也许改变、也许对改变的宽容和接纳,也许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挑战已有的陈规,才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吧?

  相关或者是不相关,一则新闻同时在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无论如何我都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我最后放弃了,如果我还听得进课的话,我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可是我不行,我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所以我选择死。”“如果要找我的尸首,就去水库吧。我想了很多方式,就这个最好,我的尸体火化吧。骨灰要么随风而散,要么埋在山顶,让我可以天天看风景。”这是江南都市报10月13日的报道。一个15岁的农家少年,选择了自杀,这是他最后在作业本上的遗言。

  虽然从配图中看到,他的字迹,是人们认定的“烂字”,但是他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东西,却字字见血。特别是“骨灰要么随风而散,要么埋在山顶”。这样的表达,充满了凄凉决绝的诗意。同样的随风飘,为什么有人是飘扬,而有人却只能飘散?为什么这个孩子认定学习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上的败类?为什么他认定考不上大学考不上高中就只能自绝于父母?这些问题,是不是值得所有人深思?

  当然,这里绝不是说,学习不好的孩子就一定会成为奇才。但是,当一个孩子,有不同于一般的成长轨迹,有学习或者成为精英之外的追求,他或她的存在,绝不能说就毫无意义。人们不能向他们灌输一种死板的价值观,你学习不行你就会啃老,你就会成为社会败类,你就没有价值,就只有死路一条。

  空说无益,多说又无语。这里只好用鲍勃·迪伦的另一首歌向人生的一种美好境界致敬:“愿你为别人付出,别人也能同样为你。愿你能建成通向繁星的天梯,沿着它向上一级一级……愿你成为正直的人,愿你一直感知到真理……愿你永远无所畏惧,永远勇敢和坚强……愿你能牢牢站稳,在疾风袭来之时,愿你的心中永远充满快乐,愿你的歌曲能永远唱响。愿你永远年轻。”这段文字,希望那位已在天国的15岁农家少年能够清晰地听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