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落水,五少年不呼救催发教育反省

2016年09月30日 11:20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评论员 袁云才

  9月24日下午,江苏镇江句容市几名孩子在水库边嬉戏,少年小鑫溺水。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看着同伴沉入水底,现场5名少年也许是因为受到惊吓,居然没有一人呼救,直到8个多小时后,微信群中才晒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小鑫估计现在还在水底!”(9月29日《扬子晚报》)

  眼睁睁看到同伴沉入水底,参与戏水的3男2女共5名少年为何不呼救?是身处旷野无人可求,还是自己身怀绝技有十足把握救人?都不是。从报道来看,这5名孩子都不谙水性,其中两人下水打捞十多分钟一无所获,而事发地不远处就有村民在劳作,只要喊一声肯定会有人来帮忙。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带了一部手机,却没人想起来打电话报警,而在事故发生8小时后,才将手机派上用场——在微信群中爆出这一惊人信息。整个过程中,这5名少年竟表现出如此的冷血与木讷,连一名陌生过路人都不如,实在令人震惊!

  有人说,这也许是受到过度惊吓的结果。人在过度恐惧、紧张的情况下,往往头脑一片空白,呆若木鸡,何况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此说看似成立,但若将整个原因归结于惊吓,显然不合常理。生活中,见死不救的现象,我们时有所闻;但见死不肯呼救的事,还真是极为罕见。否则,人们结伴出游,哪还有比单枪匹马更大的安全感?

  纵观这5名少年的表现,其实属于“集体无意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侥幸心理的泛滥和担当精神的缺乏。因为一呼救,戏水、溺水的事情就可能暴露于家长和老师面前,从而招来严厉的责罚。于是,宁可让两名男孩下水去做并无把握的打捞,也不去寻求外界可靠的帮助。同伴的生命,在自己可能受到的责罚面前,竟显得如此之轻,这折射出5名少年内心的自私与冷漠,暴露了当前教育的一块短板——人文教育的缺乏。

  当前很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存在着一种“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其中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就青少年本身来说,也普遍存在着轻视人文知识,偏重实用知识与通俗读物的倾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知之不多。他们熟谙发微信这样的实用技术,却不一定懂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含义和道理。在应试教育的熏染之下,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功利而短视,其心理素质也比较低下,一遇突发情况就可能变得惊慌失措,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5名少年“见死不呼救”尽管属于个别的极端事件,但不可小视,它如一面小镜子,催发教育的反省。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多一些人文知识,让学生们形成“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自觉意识,养成互助互爱的好习惯;如果对于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不是一味地责罚,而是因势利导,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那么这起“因小失大”的悲剧庶几可以避免。这显然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深思。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