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成“神器”不能总让民众叹气

2016年09月22日 13:18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9月20日,*ST宁通B发布公告称,公司以公开挂牌方式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北京市西城区槐柏树街11号楼②-201、②-202 两套房产,如果这两处房产能够成功出售,那么公司上半年的亏损部分将被抹平,公司保壳的成功几率也会大大增加。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ST宁通B出售的2处房产,属于市重点北京小学本部学区房,市面上小区的销售单价超过10万元/平方米。(9月21日中国经济网)

  经过中资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截至评估基准日2016年7月31日,即*ST宁通B拟处置的两套房产账面价值为129.74万元,评估值为 2272.62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1651.68%。

  学区房成了扭亏“神器”,不能总让民众叹气。

  经济形势不好,房价反而一涨再涨。学区房更是急先锋。学区房150万元的狭窄过道,一平方米46万元的10余平方米蜗居,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心痛。当前楼市“高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暂时下降,导致追求高回报的资本进入上涨预期较强的楼市之中,本来就“贫血”的实体经济却纷纷去房市“献血”,这将导致实体经济进一步衰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两套学区房救了一个公司的“范本”,则可能成为一个坏的榜样。

  回顾这些年的房价上涨现象,总逃不脱这样一个套路:房价上涨---政府调控---喘息一口---调控松动---房价上涨……由于政府调控手段太软,甚至预留了回旋的空间,总是以一套房、几套房的区别为套路,炒房者暂时付出的代价很快就会在新一轮的涨价中弥补回来而且还大赚,这甚至催生了假结婚假离婚这种可以申报吉尼斯记录的奇葩。民间一再呼吁的按照人均面积调控,一直得不到回应,因为这可能损害了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但是房价持续、过快上涨将引发资源配置扭曲,加剧经济中现有的结构性矛盾;将挤压当地居民其它领域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相关实体经济产业的正常发展;将进一步抬升商务成本、人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降成本”的种种努力,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当地创业创新潜力的释放。民众叹气到何时?政府部门需要拿出切实有效的调控手段。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房价已经不仅仅是市场问题了,更是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

  学区房成了教育起跑线“神器”,不能总让民众叹气。

  入学划片,本意是为治理择校的副作用而促进教育公平,但学区房的导入,却使优质教育资源市场成了有钱人游戏的“球场”。普通民众只有在一边叹气的份。

  今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也就是说多校划片,让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也不能确定就完全有效,甚至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见到的后果。比如,可能加剧了家长的“押宝”心态:“房子到底买不买?买了到底能不能上?”这反倒让家长更加焦虑。这甚至会出现更加奇葩的现象,为了孩子最终能上重点学校,爷爷和奶奶离婚,爸爸和妈妈离婚,外公和外婆离婚,这样可多选几个点增加划片概率。谁的小区入名校的片,就把孩子户口转到谁的名下。而更甚者,炒房者也押宝,几个地方的房子都买,这可能导致这些地方的房子都大幅涨价,

  天价学区房这种怪现象,说明在不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格局的情况下,仅在技术层面作一些“创可贴式改革”并不能解决实际困难,还有可能让困难变得更严重。要彻底让学区房降温,就必须使教育资源均衡,通过分拆名校,让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者分散到普通学校,从而缩小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或者鼓励优质资源学校集团办学、设立分校、形成优质资源带等方式,快速让薄弱学校成长强壮。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办名校,满足高端需求,这也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成功经验。

  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在谈到学区房降温问题时,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些地方学区房仍然“高烧”不退,恰恰说明教改新政尚未落实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扎实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给沸腾的学区房釜底抽薪,才能给焦虑的学区房退烧。管理者先不必担心教育改革加快步伐会不会带来副作用,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烧不退可能烧出更大的病痛。真到那时候,民众哪里还是叹气,简直就是哭泣了。

  先退高烧,再调理身体,让民众少些叹气,多些扬眉吐气。这样的获得感才更加真实。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