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下乡首先要做强基层党建

2016年08月26日 11:32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自去年11月开始,来自市、区、镇三级的51名干部被选派到大兴区51个村做“第一书记”。8个多月来,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特长,实施惠民工程20余项。实实在在的成绩也赢得了百姓的认可,村民们从刚开始毫不客气指出“不给老百姓办实事,管你是第几书记”,到现在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第一书记’有两下子”。

  干部下乡驻村蹲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既然是下乡,就要真下去,扎到地头看一看,坐到炕头聊一聊,多给群众办实事。老百姓最讲实际,基层最能考验人。如果身去而心不去,浮皮潦草走过场,或者压根儿连身都不去,只想挂个名镀个金,自己学不到东西、提升不了能力不说,群众也不会买账。事实也说明,只要真正体察民情、用心踏实干事,就能抓到真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按照中组部《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换句话说,“第一书记”干得好不好,不仅要看“推销员”当得怎么样,更要看基层党建工作抓得怎么样。

  如果把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看做一个整体,村“两委”无疑就是神经末梢。其工作开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的效果。然而一段时间来,不少党员群众反映神经末梢稍显“麻痹”,党组织涣散、运转不灵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一书记”从“上头”来、从“外头”来,阅历更多、视野更宽。抓住驻村契机,将现代化治理理念传到基层农村,把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响应体系进一步激活,把基层班子“拢起来”,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大有裨益。

  作为党组织在基层的“主心骨”,“第一书记”也是群众观察评判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参考系。他们能力如何、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也将给其他党员干部以极大的示范效应。他们时刻一心为民,带动其他党员干部夙夜在公,群众才能把党当亲人;他们坚守务实清廉,带动其他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群众才能信赖我们党。拿出实际行动团结群众,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起来,是“第一书记”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第一书记”要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努力。帮卖西瓜、搞活旅游也好,输入技术、帮扶老人也罢,方法手段有千千万,归根到底是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干好一件件实事的过程中,沟通农村与外界的联系,理顺乡村治理与市场规律的关系,使各项体制机制良好有序运行,留下的就不仅仅是一次成果、一项工程,而是全面小康的坚实根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同样也是“第一书记”的奋斗方向。勿忘党建职责、勿忘群众意识、紧盯任务目标,这三件大事做到位,“第一书记”才可算是“合格”。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