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啥热衷打招呼给孩子选“好班”?(图)

2016年08月26日 11:08   来源:东方网   维扬书生

  快要开学了,最紧张的莫过于快要上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为了给孩子“选”个好班,家长们都绞尽脑汁。不过采访中,南京一位名小校长坦言:小学分班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均衡——老师均衡、生源均衡,所以可以说家长这些招呼基本都是白打,建议家长还是调整心态,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帮助孩子科学地进行开学准备上。(8月25日《扬子晚报》)

  为给孩子选“好班”家长绞尽脑汁,是不良社会风气使然。社会风气是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公众所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该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群体性的、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也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现今社会大环境是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不花钱、不找人就办不成事的潜规则盛行,干部与群众的获得感有着明显差距,尽管学校方面一直声明小学分班遵循的原则是均衡——师资均衡与生源均衡,可是家长还是觉得这些面场上的官话可信度不高,大多数家长还是觉得找人办事比较靠谱。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找区长,有的找局长,有的找校长、主任,打招呼的人多了,让学校领导招架实在不过来。

  找人打招呼有没有用?说实话,在当下“有人顺风顺水、没人寸步难行”的语境下,找大领导打招呼的,肯定比找小领导打招呼有用,毕竟哪个学校的领导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没有哪一家校长胆敢不给所有领导的面子,这是官本位社会不争的事实。无论学校怎么均衡师资和生源,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班级与班级之间师资和生源肯定会存在差距,学校在分班时尽量做到生源和师资均衡,可以缩小班与班的差别。不管学校最后将自己孩子分在哪个班级,家长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打的招呼有没有发挥作用,一般不会认同“打不打招呼都一样”的说法。

  为给孩子选“好班”家长绞尽脑汁,是错误教育观念使然。中国的家长不管读过多少书都知道一句教育名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些吃过没文化苦的家长觉得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千万不能再让孩子复制自己的悲剧人生,他们想的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那些读书很有成就的家长则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他们高度认同“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古训,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奋战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导致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是在兴趣班上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使出了“洪荒之力”为孩子寻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培养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就验证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斯迪尔林就此提出了一种亲子关系中的派遣理论:父母把自己成长中的未竟事业和期望过度投射给孩子,造成一种派遣过度,使孩子成长中心理负荷太重,不容易体验到成长中的自我满足。

  其实,人生不是一次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在起跑线上早跑晚跑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赢在终点,人生真正的赢家属于那些拥有幸福人生的那些人。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个家长的心愿,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更多的金钱,但如果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母亲曾经说过,当总统的儿子值得骄傲,当农民的儿子也值得骄傲。

  作为从教近30年的老教师,笔者不得不佩服一些家长在为孩子选班问题上所做的功课:年级组长是谁?哪个老师是骨干老师?哪个老师有领导职务?哪个老师抓得紧……特别是家长总结出的窍门,如“选班要看哪个班老师的孩子多”、“特级老师带班不一定好,名师都太忙了”、“年级组长的班一定好”等,从学校普遍情况看也确实不无道理。有的喜欢充满活力的年轻老师,有的喜欢经验丰富的老年教师,有的想语文老师当班主任,有的又紧盯着教师子女、干部子女所在的班级等等。“我就希望孩子能进好班,所在的老师最好都是名师”,一位家长的总结说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笔者想说的是,孩子上学,不是进自助餐厅点菜——看中什么点什么,随便学校怎么分班,都无法满足所有家长的心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能力要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给予合理的期待,选择什么老师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学得好,关键还要看孩子自己。在分班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放平心态,理性对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