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打女店员致流产”考验政府舆情应对能力

2016年08月16日 07:41   来源:红网   春秋

  昨日(14日)下午,江苏沛县新闻办就网传沛县一名官员“带人殴打家具店女店员致流产”一事回复新京报记者:经查明,涉事官员并未动手,打人者另有其人。目前,打人者已被警方控制,涉事官员因“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已被停职并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8月15日《新京报》)

  正如网友评论王宝强离婚事件所言,王宝强率先发出离婚声明, 既有效遏制了媒体的胡乱揣测,也使舆论率先倒向了自己一边。娱乐圈的是非公关与政务舆情的回应有相似之处。即都需要抢占时机,在事态朝着不良方向发展之前率先做出回应。

  早在8月初,“江苏沛县官员殴打店员”的消息就在网上流传。然而,与不少地方政府的做法一样。一旦出现舆情,政府官员的第一反应便是沉默,试图等新的热点来覆盖民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因而,在此舆情出现的第一时间,当地政府选择默不作声,导致舆论对此事件的猜测层出不清。而其回复新闻媒体的时机也值得玩味,恰好赶在国务院《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印发之后。

  根据以往的舆情回应,即使中央不出台《通知》,等到事态不断扩大之后,政府部门也会做出迟来的回应。只是延迟的回应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民众的不良情绪也不断蔓延。之前,政府的舆情回应都是建立在舆论的“倒逼”模式之下,不到不得不说的地方,政府部门多数会选择沉默;而促进舆情回应已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不想说、不愿说,在制度的监督和强制下变成不得不说。

  “打人者已被警方控制,涉事官员被停职并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这并非民众所希望的最终结果,但为了等待这样一个结果,民众需要不断地施加舆论压力,逼迫相关部门认真对待此事。在大众监督已成常态的当前语境下,民众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知真相,便少不了习惯性的猜测和偏见。城管执法受阻错在城管、官民冲突错在官员,这样的习惯性偏见时常席卷网络舆论。民众的看法有时虽不够理性,但相关部门在面对舆情时的“鸵鸟心态”才是导致民众习惯性偏见的最终原因。

  《通知》要求,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回应,这不是说政府的回应必要等够24小时。在沛县官方回复“官员打人”事件后,网友的评论便要理性很多。可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当下,民众想要的是政府部门适应施政环境、尊重民众舆情。唯有如此,政府的治理能力才会得到认可。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