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经济总量之争体现沿海经济大省转型之路

2016年08月0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变与不变,是沿海经济大省经济增长速度起伏的关键。广东的一马当先,以及江苏的成功经验,正是依靠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特别是思想观念变化,最终带来发展动力、发展潜力的变化。这种体现在经济总量上的竞争,也通过变与不变,推动着沿海经济大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资料图片

  沿海经济大省之间你追我赶一向引人关注。上半年数据显示,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7.59亿元,江苏实现36531.7亿元,山东则实现31688.3亿元;广东领先江苏826亿元,江苏领先山东4843亿元。今年的沿海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之争,或许已没有多少悬念了,亦即广东当老大,江苏列第二,山东做老三。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江苏赶超广东的步伐又放慢了,而山东则更是没有丝毫赶超前两者的迹象。

  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变与不变,是沿海经济大省经济增长速度起伏的关键。正是在变与不变之中,各地在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景象。

  广东能够一直占据头把交椅,毫无疑问依托的是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特殊定位,利用的是深圳特区以及与香港接壤的优势。正是因为有了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这块“金字招牌”,广东才能在地区竞争中一直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深圳的异军突起,更是让珠三角地区具有了相当的经济辐射能力,也带动了东莞等地经济的迅速成长。

  广东的一马当先,正是依靠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特别是思想观念变化,最终带来发展动力、发展潜力的变化。

  山东在地区竞争中一度扮演过全国老二的角色,主要依靠两大优势:一是国有企业,二是重工业。二十多年前,山东抓住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历史机遇,使一大批重量级国企崛起在齐鲁大地上。但是,随着这些年来中国深化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相比其它沿海经济大省,山东却未能在企业所有制结构改革上放开手脚,众多国企体制僵化的弊端愈发凸显,自然很难在经济增长中继续扮演主角。更重要的是,山东的国企,很多还是如石油、煤炭、钢铁这样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结构调整任务很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不得不放慢增长步伐,甚至出现难以正常运行的状况。

  而江苏之所以能够成功超越山东,并紧追广东不放,且在去年一度呈现出超越的势头,则得益于走开放型经济之路,得益于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提供良好的政策资源,得益于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特别是苏州工业园的建设,更是让江苏的外向型经济走向了高峰。

  很显然,江苏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成功经验,也来源于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来源于充分利用了紧邻上海的良好区位优势,来源于给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是江苏能够拉大与山东距离、缩短与广东差距的关键所在。

  在江苏快速发展的这段时间,广东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广东在积极改善发展环境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在全国又率先开启了经济结构调整之门,加快经济转型,特别是制造业,可谓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产业。由此,广东出现了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也重新回到正常轨道。而近期在国内外经济下行的持续压力下,江苏外向型经济不断受到冲击,经济增长速度则相对放缓。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浙江。虽然浙江的经济总量还无法与前三名相比,但是其呈现出的发展后劲却不容小觑。在经历了前一轮的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停滞不前,特别是资本大量撤离实体经济以后,浙江的企业家们痛定思痛,开始“二次创业”。与此同时,一些原本在外打拼的企业家逐渐回归故里,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常态。而总部设在杭州的阿里巴巴,则持续催化着整个浙江的互联网经济和小微金融经济。这也意味着,未来沿海经济大省的竞争,很可能由三足鼎立走向四轮齐驱。这种体现在经济总量上的竞争,也通过变与不变,推动着沿海经济大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区域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