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收紧再融资很及时 严管资金去向方治本

2016年07月3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证监会决定收紧再融资,压缩再融资资金的使用用途,就目前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但这并非治本之策,从市场化角度出发,今后还是要放开的。关键要对资金的去向实施更加严厉的监管,以此倒逼企业规范行为,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料图片

  证监会官员近日在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议上指出,企业再融资募集所得资金不鼓励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并需详细披露募集资金的实际投向。不允许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

  这也意味着,监管部门对企业再融资行为正在收紧,相关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募集资金的用途正在变窄。通过再融资募集到的资金,必须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而不能再无序使用。

  事实上,无论企业是通过上市发行还是再融资获得资金,管理层对此一直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管的脚步并没有及时跟上,特别对再融资,更多是考虑企业的需要,而不重视资金的使用去向。这就直接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很多资金甚至还被企业挪作他用,如用于理财、进入股市、贷款给其他企业等。证监会决定收紧再融资,压缩再融资资金的使用用途,就目前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收紧再融资并非治本之策。如果监管跟不上,企业同样会出现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譬如,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这些年,对银行通过再融资募集到的资本金,监管部门在其使用去向上放得太宽,以至于银行乱放、滥放贷款的现象十分普遍。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的外在体现。“流动性陷阱”现象之所以出现,就在于银行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盲目发放信贷资金。相反,如果监管得力,银行就会更加重视资金投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管理层也是能放则放。自然,企业也就把股市当作了提款机。提款机不怕,怕的是提取的款项不知用到哪了。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资金没有按照规定使用,被企业浪费或体外循环了。如此,股市还怎么能够健康发展?企业又怎能不陷入发展困境?

  面对企业动辄将再融资资金用于他途,或在用途不明情况下提出再融资计划的乱象,管理层必须对资金的使用去向加强监管,并将其作为企业今后能否再融资的重要依据。要设定必要的融资门槛和条件。凡是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或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违规问题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其今后再融资,原则上三年内不能再融资。对那些认真执行再融资规定、资金使用规范的企业,则予以重点扶持。

  对于银行通过再融资募集资本金的行为,也应当设立一些门槛与条件,譬如,严格审查信贷资金的结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是否统一、有无体外循环和资金内部流动转移行为等。在收紧房地产等行业企业再融资的同时,对市场有前景、效益较好、且此前没有违规行为的实体企业,则应当放宽再融资条件,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使其能够更多地通过获得直接融资来减轻压力和负担。

  总之,收紧再融资只能作为目前规范融资行为的一项措施,从市场化角度出发,今后还是要放开的。关键还是要对资金的去向实施更加严厉的监管,以此倒逼企业规范行为,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仅有“热议”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