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上半年经济在内外压力下艰难向好

2016年07月1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中国经济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但绝不会出现严重风险。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新的发展动能,激活新的发展动力,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资料图片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其中GDP同比增长6.7%。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新,但也稳中有难、稳中有忧。

  在内外压力都相当大,有些方面压力还在加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平稳,是相当不容易的。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对僵尸企业处置加快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没有出现明显放慢,也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在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能够代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效的指标都有了一些明显改变。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二产业,制造业增长速度快于其他行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2和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1%,高出第二产业14.7个百分点,等等。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经济结构改善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的体现,也是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的关键。

  不仅如此,一直是经济发展短腿的中西部经济,也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理念转变、发展动力增强中,表现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的特点。在工业增加值增速中,中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中西部地区的去产能工作也取得比较明显的突破。

  正因如此,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总体上是平稳向好的,是有利于全年经济工作任务完成的。按照权威人士提出的中国经济是“L”型的说法,经济正在朝着筑底的目标迈进,而且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节奏加快的情况下,筑底的效率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可能很快就走出底部,但底部的质量会越来越好、基础越来越稳,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肥料越来越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拉动以及对政绩的过度渴求下,中国经济在结构和增长方式方面也存在着很大问题,留下了很多风险隐患。特别是供给侧供给质量不高、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很显然,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就会越来越艰难,甚至会出现巨大的风险;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可能会影响到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会被外部力量唱空。如何找到最佳结合点,让中国经济平稳增长,而不是过快或过慢增长,是一道非常严峻而现实的考题。

  而且,前些年为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市场、稳定投资者信心等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也让金融业面临不小的风险,除了利润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之外,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也在明显上升,且有加速的趋势。如何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是宏观经济层面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金融环境过于宽松带给实体经济的冲击,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

  从外部环境来说,尽管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德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的经济也状态较好,但从总体上讲,经济形势的前景仍不乐观,尤其是英国脱欧后,将对欧洲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这对中国的产品出口、技术引进、制造业振兴等也是相当不利的,而且很有可能形成争抢资源与市场的现象。

  所以,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经济的向好,是在内外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实现的,很不容易、十分珍贵;另一方面,这种双重压力会继续存在,并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中国经济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但绝不会出现严重风险。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新的发展动能,激活新的发展动力,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上半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提振信心

     下行压力不小 经济活力更大

     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新认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