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总理蒙古之行有力示范"亲诚惠容"周边外交

2016年07月1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适逢南海“仲裁结果”出炉,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蒙古国并参加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以实际行动阐释、践行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与此同时,这也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亚欧国家的广泛合作。

  当地时间7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乌兰巴托国家宫会见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

  应蒙古国总理扎尔格勒图勒嘎·额尔登巴特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13日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乌兰巴托,开始对蒙古国进行正式访问。应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邀请,李克强将出席在乌兰巴托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7月13日新华社)

  这是中国总理时隔6年再次访问蒙古国,也是中国元首2014年访蒙之后,中国领导人又一次“走亲戚”式访问蒙古国。适逢南海“仲裁结果”出炉,李克强总理的这次访问,意义非常重大。

  7月12日,所谓的“海牙国际仲裁庭”(这个法庭不是国际法庭,与联合国没有关系)就“南海问题”做出了非法无效的裁决。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对此案没有管辖权。仲裁庭的裁决是非法无效的,中国不接受,不承认。尽管裁决非法无效,某些西方国家却“如获至宝”,我国周边也有个别国家“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些都给地区的和平稳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在奉行实用主义原则的背景下,一些周边国家也在观察“仲裁结果”出炉后中国的外交动向。因而,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蒙古国,以实际行动阐释、践行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李克强总理访问前夕,在蒙古国主流媒体发表了题为《做更加亲密的好邻居好伙伴》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笔者认为,在南海仲裁案后,李克强总理的这一表态,对于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南海国家,应该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能够及时打消一些国家的疑虑。

  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蒙古国并参加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亚欧国家的广泛合作。以蒙古国为例,其结合自身国情提出的“草原之路”发展战略,与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此外,蒙古国自古就是万里茶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推动“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对接,不仅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至关重要,还能够有效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在以美日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发展中的中国进行围追堵截的情况下,我国如果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和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周边国家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能够以“自身硬”来化解美日等国遏制我国发展的意图,这点尤为重要。

  在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外交中,出现了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的“背离”现象。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亲诚惠容的外交实践有了成果显现。“世界是平的”,当前国际社会因为经贸和人文的交往,大大降低了矛盾冲突乃至战争的发生率。只要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贸以及人文交往,就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周边部分国家“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的现象会得到缓解。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整个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机遇而不是威胁。过去20年来,中蒙贸易规模增长了150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双方在互联互通、基础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扩大。特别是中方在合作中坚持互利共赢、弘义融利,照顾彼此的关切,真心实意帮助和支持了蒙古的发展,这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只要坚持下去,中国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赢发展的努力就会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认可,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这对中国来说,是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大目标。(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一带一路”获更多国际认可

     精选“一带一路”建设 战略支点国家的意义与建议

     让亚欧互联互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