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让官员“没公车坐”也愿下乡

2016年05月30日 07:36   来源:红网   胡建兵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河南、山西等地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9日新华网)

  从一些地方公车改革的情况来看,情况不是十分乐观。一些普通公务员嫌“补贴标准太低”而不愿外出或者尽量少外出,因为事情做得越多,意味着就会付出越多。例如,普通公务员自己开车下一次乡就把大半个月的车补给用掉了,如果一个月下二次乡可能还要倒贴钱,这对普通公务员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出现“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车改的根本目的是为政府或企业节约成本支出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没公车不愿下乡”显然与车改的目的背道而驰。每个单位虽然保留了少量的公车,但公车减少了,用车就困难了。一般情况下,领导的工作,要比其他人的工作重要,到时肯定领导用车优先,保留的公车势必成为领导“专车”,而普通公务员一旦下乡用车就很难排上队了。如果没有公车,谁愿意自己贴钱下乡呢?因此,出现“没公车不愿下乡”的情况,不能怪基层干部,只能怪我们的车补政策存在一些弊病。

  实际上,公车改革按职务大小拿补贴存在着不公平性。一些大领导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很少外出,用车的概率要比普通公务员少得多,但他们拿的车补却比普通公务员多得多。如果“车补”不是按级别补,而是按需补,或者根据实际用车里程补,对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常年不用车的就没有必要进行补贴或适当减少补贴,这样虽然复杂一些,但会更显公平。

  当然,车补要实现绝对的公平显然不可能,现在既然政策出了,也已经实施了,更改已不可能了,只能在一些细节上进行细化。每个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政策,拿到车补后,就尽可能不再使用公车,把单位保留的公车更多地给下乡办事的基层公务员使用。这样不仅增强基层公务员下乡办事的积极性,也能体现领导对下属的关心。

  要使公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公车改革是件好事,但必须解决保留下来的公车优先给谁用的问题?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务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除对那些借各种名义违规使用公车的给予处理外,还必须扣除他们的公车补贴。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各项“车改”各项制度,通过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使基层公务员不再“没有公车就不下乡了”,而是让官员“没公车坐”也愿下乡。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