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质量要从标准化开始

2016年05月24日 10: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林祥

  只有标准化,才能形成硬约束,才能确保执行质量。“深圳质量”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关键在于如何转化为标准,让标准化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和生活态度

  近年来,大批国人跑到日本疯狂采购,一些商店的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被中国人采购一空,产品质量问题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

  其实,“日本质量”并非由来已久。在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产品臭名昭著,假冒伪劣几乎成为其代名词。之后,日本人知耻而后勇,发起“全面质量管理”运动,脚踏实地摘掉假冒伪劣帽子,“日本质量”成为世界标杆。

  如今的中国类似当年的日本,一方面国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对质量、品牌的需求大幅升级;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假冒伪劣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国产产品质量仍没有达到国人的要求。这一矛盾必然造成一个严重后果:大量国民财富涌出国门,2014年,中国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不高。

  现在,各地都在想方设法解决产能过剩,却不一定了解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什么。从全球市场来看,所谓的产能过剩,就是产品质量不高。如果中国产品质量无国可敌,高质量挤出了低质量,怎么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在买方市场,只有低质量出现产能过剩,不存在高质量出现产能过剩。例如,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中国钢铁大多是粗钢,大量精钢,例如汽车钢板,还是需要大量向日本、韩国进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高有效供给。

  什么是质量?从狭义解释来说,质量就是产品和服务标准的控制程度。首先,质量是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质量,而且最好是全球统一标准。第二,质量是动态的。随着科技发展,质量依赖的标准会越来越严格,过去的优质可能变成今天的劣质,今天的优质可能变成明天的劣质。第三,质量是有成本的。在一定技术背景下,标准越高,成本就越高,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首先,要区别质量与管理。管理是为了执行质量标准,但管理本身不等同于质量。管理理念再先进,战略规划再宏伟,企业文化口号喊得再响亮,但如果没有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本身的质量标准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其次,要区别质量与创新。创新是打破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过程。许多产品我们抛弃它,往往不是因为其使用寿命问题,而是由于新标准代替了旧标准。再次,要区别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我们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就要严格执行国际化标准。在传统领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建立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来管理。在新兴领域,我们要率先建立技术标准,占领国际标准制高点,让自己的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标准化。中央制定“八项规定”,地方党委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党风纪律。这些纪律规矩之所以能够得到严格贯彻落实,是因为各项规定采取标准化,杜绝任何变通空间。

  只有标准化,才能形成硬约束,才能确保执行质量。深圳较早地提出了“深圳质量”发展理念,表明深圳认识到产品质量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点。2016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关于大力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将质量、标准作为工作重点。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深圳人的标准化意识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城市管理方面。例如,一些道路沙井盖总是比路面低几寸,让开车人很不爽;多年来存在的看病难、看大病更难问题,深层次原因是医疗管理没有标准化……“深圳质量”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关键在于如何转化为标准,让标准化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和生活态度。

  (作者系深圳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