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增强民众获得感

2016年04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4月18日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改革事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作为分级诊疗改革的重要措施,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老百姓看病更实惠、更方便,有助于增强民众获得感。在分级诊疗改革中,已经获得成功的“厦门模式”值得借鉴。

资料图片

  4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以下简称中央深改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改革事项。(419日中国网)

  4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会议提出,至今年年底前,要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15%以上。众所周知,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是今年深化医改的重点。国务院明确要求,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其中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此次改革的关键要项。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能够让家庭医生走进更多百姓家,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让老百姓看病更实惠、更方便,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更多医生潜身、潜心留在社区、深入家庭,服务好每一名患者,普通百姓就不用像以前一样,无论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都要去大医院排长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有了更好的解决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强调的那样,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会议提出了“一个重点、一个优先、一个保障”三大改革指导意见。即改革要把签约服务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作为重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与此同时,还要求对家庭医生要有职业保障措施。

  分级诊疗是我国新一轮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意在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难题,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分级诊疗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医改的重点。近一两年来,尤其是今年,全国不少地方把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民生实事的一个重点,有的地方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试点中,也形成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比如,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奖”。分级诊疗改革的“厦门模式”有个突出特点,就是改革在“急慢分治,上下一体,三师共管,医防融合”方面侧重发力。

  改革项目推进过程中,为了让社区医院有能力、有积极性接待患者,厦门以差额补贴的形式替代过去的全额拨款,辅以激励性的考核机制,并将延时服务、“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列入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奖励性增量绩效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笔者注意到,中央深改组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了家庭医生职业保障措施的问题。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需要有一系列举措跟进,让基层医生能走下去、留下来,要增加家庭医生的使命感、归属感。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需要相应的财政补助机制,还需要大医院到基层的对口帮扶、分工协作的顺畅对接长效机制,以及培训带教、技术提升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另外,此次改革确立优先覆盖重点人群,也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养护一体化”有效结合起来,让家庭医生走进百姓家,全心全意服务好普通病患。(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推行签约家庭医生,还需要一揽子的配套制度

     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让人期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